
“举手投足”是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字面指抬一下手、动一下脚,泛指人的行为举止。现多引申为形容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如“让座只是举手投足之劳”。
最早见于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原文借“举手投足”比喻帮助他人只需微小举动,后演变为强调做事的轻松性。
多用于鼓励他人参与简单善举,或描述细节动作的自然流露。例如:
“文明城市的建设,往往体现在市民举手投足的细节中。”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参考韩愈原文及现代词典解析。
《举手投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源自古代汉字,表示人的一举一动。拆分成两个部首:举(手)和投(足),其中“手”和“足”是常见的汉字部首,分别代表手和脚。
“举”字是由“手”和“乚”组成的,原本写作“舉”。它是一个甲骨文字,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形状像一个手将物品举起来的样子。
“投”字是由“手”和“殳”组成的,原本写作“㝨”,是个楷书字。它的造字意义是用手将兵器投掷出去,形象地代表向前跳跃的动作。
“举手投足”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意为一个人的举动、动作或作为。它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微小动作,也可以表示整个人的举动。例如,某人的举手投足都很得体,说明这个人举止文雅、言行得体。
在繁体字中,“举手投足”是「舉手投足」;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字形稍有变化,例如“举”字的古代写法是「舉」,并且拆分成「艹」和「㠵」两个部首。
一些使用“举手投足”的例句:
与“举手投足”相关的组词有:举步维艰、踌躇满志、行踪诡秘等。
近义词有:举止、动作、姿态。
反义词有:举措、停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