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辩菽麦的意思、不辩菽麦的详细解释
不辩菽麦的解释
同“ 不辨菽麦 ”。 晋 葛洪 《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闇於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菽麦的解释 .豆与麦。《诗·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礼记·内则》:“饘酏酒醴,芼羹菽麦。”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松柏无完枝,菽麦断萌蘖。”.比喻极易识别的事物。《左传·成公十八年》
网络扩展解释
“不辩菽麦”是“不辨菽麦”的另一种写法,两者含义相同,均形容人愚昧无知或缺乏基本常识,尤其指脱离实际生产知识的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字面意思:分不清豆子(菽)和麦子,比喻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极差。
- 引申义:常用于批评缺乏基本生活常识或实践经验的人,含贬义。
二、出处与演变
- 历史典故: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晋国公子周子因“不能辨菽麦”被认为愚钝,不宜继位。
- 文献扩展:晋代葛洪《抱朴子·穷达》中也有“不辩菽麦”的表述,进一步强化了其“缺乏实际知识”的引申义。
三、用法与例句
-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对基础事物的认知缺失。例如:
- 城市长大的孩子若分不清稻谷和杂草,可调侃其“不辨菽麦”。
- 形容脱离实践的理论家:“他虽满腹经纶,却对农事不辨菽麦”。
四、字形差异说明
- “辩”与“辨”在成语中常混用,但更规范的写法是“不辨菽麦”(“辨”强调分辨能力)。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典故或造句,可参考《左传》原文或现代词典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辩菽麦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与他人争论琐事的意思。它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不、辩、菽、麦。
首先,我们来拆分一下这个词的部首和笔画。其中,“不”字的部首是一,并且由四划组成;“辩”字的部首是辛,并且由八划组成;“菽”字的部首是艹,并且由十二划组成;“麦”字的部首是麥,并且由十五划组成。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来源。《不辩菽麦》一词源于《论语·公冶长》一篇,这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在这篇文章中,用“不辩菽麦”来形容公冶长是因为他非常喜欢争论琐事,以至于连一颗豆子和一根麦子都要争辩个不停。
除了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写作「不辯菽麥」。繁体字是在简化字改革之前,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通用的汉字书写形式,而且仍然被保留使用。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不辩菽麦」这个词的基本形状和组合并没有太大变化。
关于例句,我们可以使用「他总是不辩菽麦,宁愿迁就他人的意见。」这个句子来说明这个词的用法。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常常不与他人争论琐事,而选择顺从他人的意见。
与“不辩菽麦”意思相近的词有“不愿争辩”,而相反的词可以是“好争辩”或“好争论”。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再次提问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