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失国后寄居别国的诸侯。后亦泛称失位而流亡者。《仪礼·丧服》:“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礼记·丧大记》:“君拜寄公国宾于位。”《晋书·礼志中》:“曩者 王司徒 失守播越,自称寄公。”
“寄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具有高度一致性,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寄公指古代失去封国后寄居他国的诸侯,后泛指失去权位而流亡的人。这一解释源自《仪礼·丧服》《礼记·丧大记》等经典,如《仪礼·丧服》中提到:“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
词源与演变
使用场景
“寄公”的核心定义聚焦于古代失国诸侯,属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词汇。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证或字义分析,可参考《仪礼》《礼记》等文献。
《寄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公寓”或“寄宿”,通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供人寄宿或居住的场所。
《寄公》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厶”,它的总笔画数为9。
《寄公》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是由“寄”和“公”两个字组成。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寄公」。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寄公」一词的写法与如下类似:
「寄」:
士 寸
| |
寸 土
| |
宀 寸
| |
士 冖
「公」:
八 公
| |
人 八
| |
亻 厶
例句:他们在这个寄公里住了三个月。
组词:寄公处、寄公人员、寄公制度等。
近义词:寄宿、公寓、居住地等。
反义词:散居、分散、离散等。
嗷嗷待食半时冰壸秋月财源传翫垂辉楮令出围从牛村沙麤行打灯虎丹笔单特东安公动弹发虑梵墖丰劲丰钜分进合击干天高楼构第光明贵学和豫洪衇讥诃戢宁咎鼓九渊考终命琨玉秋霜辽天满园春色禖祠闵茶木舌旁趋僻论起马庆誉轻妆秋波盈盈商赐神丁生擒活捉石磉夙仇损人利己肃谢餹餭淘盆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天绅纬说五领物名响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