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回旋不前貌。 宋 苏洵 《仲兄字文甫说》:“渟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 清 曹寅 《南辕杂诗》之四:“欲识前 辽 古灰洞,一行培塿潦渟洄。”
“渟洄”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水流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渟洄(拼音:tíng huí)指水回旋不前的样貌,常用于描绘水流因受阻或地势影响而停滞、盘旋的景象。例如:
两字组合后,既包含水的停滞,又强调回旋的动态,形成一种矛盾而具张力的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渟洄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意为水流激荡、涌动。它形容水流湍急、翻腾,引申为形势变幻、时局动荡。
渟洄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为“水”和“穴”。
渟的拼音为tīng,总笔画数为11,其中“水”部的笔画数为4。
洄的拼音为huí,总笔画数为9,其中“水”部的笔画数为7,"几"部的笔画数为2。
渟洄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招隐士》:“世之奇伟、乃在于此。守橈,渟洄瀁漫,世复何尤。”这是唐代贾岛所做的注:“守橈,守短船也。渟洄瀁漫,水漾洲渚,横溢气洞。”
在繁体字中,“渟”和“洄”的写法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古代汉字写法中,关于渟洄的写法较少变化。从最初的篆书到隶书、楷书,渟洄的形状基本保持一致。
1. 飑风渟洄,大海翻腾。
2. 社会变革下,各方势力渟洄,局势难料。
1. 渟漾:形容水面波光粼粼,反射着美丽的景色。
2. 洄游:指鱼类等游泳逆流而上,产卵或顺流而下,表达一种奋斗追求的意愿。
3. 激荡:形容水势猛烈激荡,或形势、思想等变动剧烈。
1. 翻腾:指水流剧烈激荡、翻滚。
2. 汹涌:形容水势凶猛湍急。
3. 波涛汹涌:形容波浪连绵起伏,水势汹涌澎湃。
1. 平静:形容水面或气息没有动荡。
2. 宁静:形容没有动乱、没有骚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