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席藁 ”。1.以稿荐为坐席。古时臣下表示请罪的一种方式。亦用作居丧的礼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应侯 席槀请罪。”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诛。” 清 丁澎 《风霾行》:“丞相席藁请避位,帝曰咨尔言非虚。”《宋书·礼志二》:“陛下以万乘之尊,履布衣之礼,服粗席藁,水饮蔬食。”《晋书·礼志中》作“席槀”。
(2).指贫家的坐卧之具。 唐 王维 《酬诸公见过》诗:“媿无莞簟,班荆席藁。” 清 黄宗羲 《书澹斋事》:“夏则竹扇疏巾,冬则席藁败絮。”
“席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xí gǎo,由“席”(坐卧铺垫用具)和“槀”(同“藁”,指干草或稿荐)组成,字面意为“以草席为坐具”。
核心含义
异体写法
亦作“席藁”,如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中“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诛”。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或《HttpCN词典》的原始词条。
席槀(xí gǎo)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席”是名词,意为坐垫或座位;“槀”是动词,意为发笑或嘲笑。
拆分部首和笔画:
“席”拆分部首为巾,总笔画为6;
“槀”拆分部首为木,总笔画为10。
来源:
据考证,《席槀》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一文中,意为座上的笑声。后来这个词引申为指嘲笑或取笑。
繁体:
在繁体字中,“席槀”用繁体字“席橫”表示。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席槀”分别写作“席橫”。其中,“橪”是“横”的古体字。
例句:
1. 这个笑话真逗,让我忍不住席槀。
2. 听到他的尴尬经历,大家都忍不住席槀起来。
组词:
1. 席地而坐
2. 槀木器
3. 座席
4. 笑槁等
近义词:
嘲笑、取笑、讥讽、戏弄等
反义词:
称赞、赞美、称道、褒奖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