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席藁 ”。1.以稿荐为坐席。古时臣下表示请罪的一种方式。亦用作居丧的礼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应侯 席槀请罪。”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诛。” 清 丁澎 《风霾行》:“丞相席藁请避位,帝曰咨尔言非虚。”《宋书·礼志二》:“陛下以万乘之尊,履布衣之礼,服粗席藁,水饮蔬食。”《晋书·礼志中》作“席槀”。
(2).指贫家的坐卧之具。 唐 王维 《酬诸公见过》诗:“媿无莞簟,班荆席藁。” 清 黄宗羲 《书澹斋事》:“夏则竹扇疏巾,冬则席藁败絮。”
席槀(xí g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禾秆编织而成的草席。这一器物在古代文献中多与丧葬礼仪、简朴生活场景相关联。
从构词角度分析,“席”指供人坐卧的铺垫物,《说文解字》释为“藉也”,即铺垫之意;“槀”通“稾”,《说文解字》注“禾秆也”,特指农作物脱粒后的茎秆部分。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完整表述了器物的材质与功能。
在古代礼制文献《礼记·丧大记》中,记载丧家“寝苫枕块”的守孝制度,其中“苫”即草席,与“席槀”材质相通,体现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念。汉代郑玄注《周礼》时,特别强调“槀鞂”作为祭祀用品的等级差异,侧面印证此类编织物在古代礼仪体系中的规范作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属罕见用词,主要见于古典文献研究领域。其文化价值在于承载着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伦理思想,以及“节用惜物”的生活智慧,成为研究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语言标本。
“席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xí gǎo,由“席”(坐卧铺垫用具)和“槀”(同“藁”,指干草或稿荐)组成,字面意为“以草席为坐具”。
核心含义
异体写法
亦作“席藁”,如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中“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诛”。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或《HttpCN词典》的原始词条。
阿母鞍笼摆酒败阙白猿翁巴黎大学不存芥蒂参政议政偿补长袤廛閈程步高愁恨稠杂旦角儿叠矩重规堆房读书二分点繁广干止共话官符顾本滚涨怀情魂胆昏莫及祸瘠土酒渴居材敛钱詅符罗勒媢克名城某甫貊乡鼠攘母舰酿雪平视倾倒缺望裙襦禳避丧祸傻乐深坡束骨酸然帖写停停脱脱微恉幄坐汙濊五精舍吴绢线坯子夏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