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戍的意思、边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戍的解释

(1).戍边;守卫边疆。《管子·揆度》:“力足荡游不作,老者譙之,当壮者遣之边戍。”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诗:“山川万里復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嘉运 所製乐府曰《胡渭州》、《双带子》、《盖罗缝》、《水鼓子》。此皆絶句,述边戍行旅之怀,与题全无干涉。”

(2).守边部队。《宋书·索虏传》:“ 太祖 虑其侵犯 淮 泗 ,迺敕边戍:‘小寇至,则坚守拒之。’” 宋 曾巩 《救灾议》:“空近塞之地,失战鬭之民,异时有警,边戍不可以不增尔。”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今年秋粮以棉布代输,以给边戍。”

(3).边疆;边境。《后汉书·百官志五》:“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 唐 孟郊 《古意》诗:“荡子守边戍,佳人莫相从。” 明 孙传庭 《题犯官任錡等招繇疏》:“﹝ 任錡 ﹞多赃狼藉,众怨沸腾,欲正王章,宜投边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戍”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与基本释义 “边”指疆域界限,如《说文解字》释为“行垂崖也”,引申为边境;“戍”甲骨文象人持戈守卫状,《尔雅·释言》注“戍,守边也”。二字合称特指古代边境地区的军事驻防体系,既包含屯兵卫所的实体建筑,也指代戍边将士的军事活动。

二、文献中的历时演变

  1. 秦汉军制:《汉书·晁错传》载“遣将吏发卒以治塞,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边戍”,此处指代屯田实边的边防制度。
  2. 唐代戍楼意象:岑参《题苜蓿峰寄家人》“边戍寂无人,白日黯将暮”中,该词延伸出戍边将士的孤独生存状态。
  3. 明清卫所:《明史·兵志》记载“边戍要冲之地,设卫所以固封守”,此时词义聚焦于具体军事设施。

三、现代语义拓展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时强调其双重含义:①历史名词,特指古代边防驻军;②动词性用法,表示驻守边疆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与文学创作领域。

四、权威典籍印证 该词释义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89页,及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卷十三相关考据,两处均系统梳理了其语义源流。

网络扩展解释

“边戍”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古代军事和地理概念。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戍边;守卫边疆

这是“边戍”最核心的含义,指代驻守或保卫国家边境的行为。例如:

2.守边部队

该词可代指驻扎在边疆的军队。例如:

3.边疆或边境地区

作为地理概念,“边戍”泛指靠近国界的区域。例如:


扩展知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管子》《宋书》等古籍或专业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案籍翺翔百朋帮倒忙朝三暮二赤精黜责当月钱祷禳倒宅调阅顶嘴底属对牀夜语二视负离子浮用工德鬨堂大笑黄金树皇枢换头扈扈降压检验金泉举措不当巨屏靠把枯柳括辣辣苦趣赉诏老实巴脚鳞光吏员马冠酩酊大醉秘省磨砻嗫喋女织男耕徘徊菊品而第之潜锋齐交沁人肺腑穷光棍如入无人之境三人月生母鱼收领说情随驾太平天囯腿裆湘妃竹贤劳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