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不应心的意思、口不应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不应心的解释

[words not agreeing with the heart] 嘴里说的不相应于心中想的

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元· 王实甫《西厢记·夫人停婚》

官人,你昨夜恁般说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醒世恒言》

详细解释

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张飞 曰:‘弟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般听人劝諫便了。’ 糜竺 曰:‘只恐口不应心。’”《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养娘替 玉郎 梳粧,低低説道:‘官人,你昨夜恁般説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倘被他们晓得,却怎处?’” 沙汀 《一个秋天晚上》:“班长又口不应心地继续说了下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不应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kǒu bù yìng xīn”,指嘴上说的与内心所想不一致,形容人言行不一或心口相违。该词由“口”和“不應心”两部分构成,其中“口”代指言语表达,“不應心”即不符合内心真实想法,整体结构属于并列式成语。

从语义演变来看,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例如《醒世恒言》中记载:“官人今日见小娘子所为,口不应心,莫非有些计较了?”(引自《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批评表面附和、实则保留真实态度的行为,如“他虽满口承诺,实则口不应心”。

在语言学特征上,该成语属于贬义词,常与“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等词语形成近义关系(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反义词则为“心口如一”“表里如一”。从语法功能看,多作谓语、定语,如“口不应心的承诺终将被识破”。

网络扩展解释

口不应心是汉语成语,读作kǒu bù yìng xīn,其核心含义为:

  1. 基本释义
    指口中所述与内心所想不一致,表现为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状态。该成语含贬义,常用于描述虚伪或违背承诺的行为,如《醒世恒言》中"官人昨夜恁般说,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的用法。

  2.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也有"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的表述。

  3. 使用特点

    • 语法结构: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 近义词:口是心非、心口不一
    • 反义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 典型场景:形容承诺未兑现(如答应不卖书却出售)、表面赞同实际反对等言行矛盾情形。
  4. 文化内涵
    该成语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言行一致"的道德要求,通过"口"与"心"的对比,强调为人处世应真诚无伪的价值导向。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查阅《醒世恒言》《西厢记》等原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霸才白鹤峰百年边缘科学骉骉水冰球岑峭菖蒲节承顺琛瑞丹裳敦礼顿足椎胸飞抢福脯服式皓腕合离皇汉黄伞格壶天日月近两年金鸟九华殿舅妈开哄澜波老苍头乱徒盲流漫山民不畏威民史谟烈嫩寒袅袅婷婷佩鱼辟布辟席乾谿台乞儿马医亲代亲懿秋娥人缘绒面深辞神鼎深要沈吟不决兽面死无对证贪慝韬光俟奋顽旧逶迟五禁嚣妄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