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歉收。《南齐书·明帝纪》:“ 吴 、 晋陵 二郡失稔之乡,蠲三调有差。”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诗:“今兹岁失稔,敢厌芋魁羹?”
“失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失稔”指歉收,即农作物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的成熟或产量。
“失稔”主要用于描述农业歉收,兼具字面与引申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如需更多例证或完整信息,可参考《南齐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失稔(shī rěn)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失”是指失去、丧失的意思,“稔”是指庄稼成熟、丰收的意思。合起来,失稔表示失去丰收的意思。
“失”字的部首是“丿”,它有四画。而“稔”字的部首是“禾”,它有十五画。
“失稔”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如果因为天候、病虫害等原因而导致庄稼无法丰收,人们就会说“失稔”。
“失稔”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失穣」。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略有不同。当用于书写“失稔”时,它的写法可能是“失秹”。
1. 去年严重的干旱导致农田失稔。
2. 大风引发的洪水使得农民的庄稼全都失稔了。
失衡、失利、失去、失望、失眠、失业。
歉收、减产。
丰收、大丰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