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 汉 蔡邕 《黄钺铭》:“于是储廩丰饶,奉使不悬;人逸马畜,弓劲矢利。而经用省息,官有餘资。”《后汉书·吴祐传》:“民有争诉者,輒闭閤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自是之后,争隙省息,吏人怀而不欺。” 南朝 梁 陆倕 《至浔阳郡教》:“旧须发民治道,及戍逻揄樵採,诸如此类,一皆省息。”《南史·徐勉传》:“非谓拔葵去织,且欲省息纷紜。”
“省息”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构成语素拆分解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语素的解释,“省”包含三层核心义项:(1)行政单位,如“省份”;(2)节约,如“省电”;(3)简略,如“省略”。而“息”在《汉语大词典》中则有六种基础含义,其中与“省”搭配时主要取“停止;休息”或“滋长;繁殖”之意,如《释名·释言语》载“息,塞也,言物滋息塞满也”。
综合构词规律,“省息”存在两种解释路径:其一指“节省开支并休养生息”,源自《汉书·食货志》“省息徭役,五谷丰熟”的古汉语用法,此处“息”取“休养”义;其二解作“省略消息”,属现代网络语境下的变体用法,但未被规范辞书收录。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强调,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经济治理领域,现代使用建议优先采用“节省休养”的标准释义。
“省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省息(拼音:shěng xī)意为停止,主要用于描述事务、争端或活动的终止状态。例如古籍中“经用省息”指财政开支停止消耗,“争隙省息”表示纷争平息。
字形结构
由“省”(上下结构)和“息”(上下结构)组合而成,两字均含“停止”的引申义。
古籍用例
该词强调通过节制或管理达成终止效果,如节省开支、平息纠纷等场景。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如“停息”)或具体古籍背景,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历史文献。
北镇不没策画偿赎逞丽逞奇眩异吃得准储胥从宽发落错读蝶骨底根儿豆秸笃患凡几非正式妃子福柄釜钺歌堂挂零黄汤祸福有命加速精廉精邃劲锐举駮可操左券抠抠缩缩夔牛蜡版老师累世连钱俪走陋远鹿挺律诗马筴邈影募民木禺人乾灵千里神交浅视前图求旦躯身弱脉诗邮霜皛态色弹性势能铁洛通廊退行鼍作兀突突相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