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删诗的意思、删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删诗的解释

(1).指 孔子 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 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 司马迁 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 唐 孔颖达 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 孔子 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 孔子 所録不容十分去九, 马迁 言古诗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 清 崔述 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 孔子 之时,已止此数,非自 孔子 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 孔子 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

(2).泛指删选诗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九○:“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删诗"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概念,主要指孔子对古代诗歌的整理与删减行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删《诗》《书》,定《礼》《乐》",将周代流传的三千余篇诗歌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形成后世所称的《诗经》。这一说法在传统经学中被视为《诗经》成书的重要环节。

现代学术界对此存在不同观点。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孔子删诗之说,究竟可信与否,现在还没有定论",认为《诗经》更可能是周代乐官长期筛选的结果。《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则采用折中说法,承认孔子可能对《诗经》文本进行过校订,但否定大规模删减的说法。

从训诂学角度,《说文解字》释"删"为"剟也",本义指刊削简牍,引申为修订文字。因此"删诗"的核心语义应理解为对诗歌文本的编纂整理,而非简单的数量删减。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文献传承中"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对理解先秦文学传播史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删诗”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学术争议进行解释:

一、孔子删《诗》之说

  1. 核心观点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将古代流传的3000余篇诗歌删减整理为305篇,保留符合礼义、音律和谐的作品,形成《诗经》。

  2. 支持与争议

    • 支持依据:司马迁记载较接近古代,且《诗经》内容编排有序、音韵统一,推测需系统整理。
    • 质疑观点:唐代孔颖达认为古诗亡佚数量有限,清代崔述则指出《论语》中已有“诗三百”的表述,认为孔子未删诗。
    • 学界态度:普遍认为“归功孔子一人”不可信,但完全否定其整理作用亦缺乏依据。

二、泛指诗歌删选

此义项为广义的诗歌筛选行为。例如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删诗”喻指对作品的提炼。


“删诗”既特指孔子编订《诗经》的争议性历史事件,也泛指诗歌的筛选行为。关于孔子是否删诗,需结合史料辩证看待,不宜简单定论。

别人正在浏览...

百科全书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室不识得有不孝彩品常道赤节赤立翠车寸效答剌花赤颠童东鳀发报番茄奉辔蜂屯乌合钩谶龟緺鼓子花鉴察挍乱夹壮疾驰解怨继好襟腑金科玉篆狼艰狈蹶礼道六律木桂袙腹庞杂盘虵剖视图棋罫清平调沁溢起粟秋解齐玄人生七十古来稀荣爵宂阘融汰肉趼生可擦倏眒四不相宿名通材舃凫罔利万向节,万向接头温庭筠无生乡无徵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