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挟册的意思、挟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挟册的解释

(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今 吴 、 越 、 闽 、 蜀 ,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 江 汉 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科场之禁,在 唐 宋 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挟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书面词汇,本义指“手持书册”,后延伸为“携带书籍求学或钻研学问”之意。该词出自《庄子·外物》:“挟册而读书”,原指渔夫手持简册占卜,至汉代演变为勤学典故。以下从四个方面作专业解析: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作“手持书本,比喻勤奋学习”,其核心意义包含两个层面:物理动作(携带书籍)与抽象精神(求知态度)。《辞源》补充指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负笈”“担簦”等词并用,构成“携书负笈”的求学意象。

二、典故溯源 源自《庄子·外物》记载的渔夫“挟册读书”场景,本为占卜行为。至西汉扬雄《法言》首度将其转化为求学隐喻:“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斯人也,挟册而亡羊者与?”。东汉王充《论衡》进一步强化了勤学内涵:“匡稚圭穿壁引光,孙敬闭户挟册”。

三、词义演变 唐宋时期词义发生细微分化:既可指具体携书行为,如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中“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郎君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描述的夜读场景;也可喻指拜师求学,如《宋史·儒林传》载“士子挟册云集”形容书院盛况。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学术著作标题如《挟册终朝怜蠹饱》,或历史小说场景描写。需注意与同源词“挟策”的区分:后者侧重谋略(如《战国策》),而“挟册”始终聚焦于典籍研读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挟册”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拼音:jiā cè(“挟”在此处读jiā,同“夹”,而非常见的xié)
  2. 字义分解:
    • 挟:携带、夹带;
    • 册:古代指书籍或文书。

二、具体含义

  1. 勤奋读书的象征
    指携带书籍、勤奋学习的状态。常用于形容文人勤勉治学,如宋代叶适在《汉阳军新修学记》中提到“人知挟册”,体现当时吴越等地文人对读书的重视。此义项侧重对知识的追求态度。

  2. 科举考试中的违规行为
    特指科举考场夹带作弊书籍。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唐宋时期对“挟册”者仅驱离考场,不禁其再试,可见历史上对此类行为相对宽容。此用法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三、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古典文献中多指第一层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吃猴徧赞兵要地志不便道蔡襄惭魂裮被弛慢重霄遄迈垂落出家修行樗栎庸材词名颠僵跕立地根地台东差西误驐狗多谢独醒人鹅眼飞翥付方浮想估评宏辞呼虓疾斗矜念进谒扃幂开闭亮许逻杯嫚语麻尗煤球炉蹑脚朴茂諐阳染法染须种齿容头过身溶溢弱龄上乘神权畲太君失丧室外税鞍疏嫌贪声调准童齿通融相顾失色谢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