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積逋的意思、積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積逋的解釋

指累欠的賦稅。亦謂積欠賦稅。《宋史·儒林傳七·魏了翁》:“差知 漢州 , 漢 號為繁劇, 了翁 化善俗為治,首蠲積逋二十餘萬,除科抑賣酒之弊。” 明 歸有光 《馬政蠲貸》:“先皇帝在位十年,間時有赦,百姓安生樂業,而積逋亦少。”《明史·呂維祺傳》:“擢 南京 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設會計簿,鈎考隱沒侵欺,及積逋不輸,各數十百萬,大者彈奏,小者捕治。”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飾四方之觀聽也!謂外吏富乎?積逋者又十且八6*九也。” 黃遠庸 《借款内脈之解剖》:“即不借款,以今日積逋之重、國步之危,何嘗不可緻監督財政之厄!”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積逋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積逋(jī bū)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長期累積拖欠的賦稅、債務或款項。以下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積(jī)

    本義為聚集、累積。《說文解字》釋為“聚也”,引申為長時間積累形成的存量。

  2. 逋(bū)

    本義為逃亡、拖欠。《說文解字》注“亡也”,後專指拖欠賦稅或債務,如“逋租”(欠租)、“逋債”(欠債)。

合成詞義:二者結合指經年累月未能清償的欠款或未完成的義務,尤指官方賦稅或公項拖欠。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累欠的賦稅或債務”,強調其長期性與累積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用例:“州縣積逋,屢催未納。”(地方長期拖欠的稅款,多次催繳仍未繳納。)

  2. 《辭源》

    釋為“拖欠的賦稅”,側重公賦語境,常見于古代文獻。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用例:“清理積逋,以纾民困。”(清理積欠賦稅,以緩解百姓負擔。)

  3. 《現代漢語詞典》

    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積欠的賦稅或債務”,說明其現代使用限于正式文本。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三、典型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概念辨析


“積逋”是漢語中描述長期累積拖欠的賦稅或公債的專有詞彙,源自古代賦稅制度,現代多見于文史、財政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書面性與曆史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積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bū,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1.基本解釋

“積逋”指長期累積的拖欠(多指賦稅)。例如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百姓或地方因各種原因未能按時繳納的稅款,形成曆史性欠款。


2.字義分解


3.曆史背景與引申

“逋”的原始含義與奴隸逃亡相關(《說文解字》注“逋,亡也”),後因逃亡者常導緻賦稅無法收繳,逐漸衍生出“拖欠”的引申義。因此,“積逋”多用于古代財政或法律語境,指代累積的賦稅欠款。


4.應用場景與相關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逋”的筆順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字字典類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折不撓寶吹冰茶菜枯材子顫兒哆嗦成辭成擒重陽達義滴露研珠東聲西擊獨往獨來耳染目濡法顯傅左高扳鈎巨構造山貴強國殇紅繖宏指後評懷疴見遇賈奇禁戒隽遠聚齊亢亢空寥連理樹連文凓冽陵篡梅花墅麋醢南口弄妝砰鍧片言隻字遣斥瀜瀜慎産食菜侍讀學士雙睩稣活台衮甜包谷天然氣條集體貌童真徒讬空言完璧纖維素小學遐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