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诏的意思、承诏的详细解释
承诏的解释
奉诏旨。《说文解字·叙》引《苍颉篇》:“幼子承詔。”《新唐书·百官志二》:“四夷朝见,则承詔劳问。临轩命使册皇后、皇太子,则承詔降宣命。”
词语分解
- 承的解释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担当,应允:承担。承当。承包。承做。承认。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泽)。 继续,接联:继承。承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启后。 顺从,迎合:奉
- 诏的解释 诏 (詔) à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承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éng zhào,其核心含义是奉行皇帝的诏书或接受重大使命。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承诏”指接受皇帝的诏令,表示承担重要任务或使命。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员或机构奉命执行皇命,强调对责任的严肃态度。
2.词义解析
- 承:意为“接受、托付”,如“承蒙”“承担”;
- 诏:指皇帝的正式命令,即“诏书”。
组合后强调遵奉皇命行事,带有正式性和权威性。
3.历史用法与文献出处
- 《说文解字》引《苍颉篇》:“幼子承诏”,指年幼者接受教导。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官员在接待外宾、册封皇后或太子时需“承诏”行事。
4.现代应用场景
如今可用于比喻接受重大责任,例如:
- 企业高管承诏完成关键项目;
- 运动员承诏代表国家参赛。
5.近义词与延伸
总结来看,“承诏”融合了历史权威与现代责任的双重内涵,既反映古代君臣关系,也可引申为当代对重要使命的担当。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承诏》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接受旨意或执行命令。现在,让我们来逐一了解这个词的部分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第一个字(承)的部首是手,它由四笔组成。
- 第二个字(诏)的部首是讠,由词的发音部分,是六笔。
- 最后一个字(承)的部首是手,也由四笔组成。
来源和繁体:
《承诏》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商代文字。它还存在于大篆的写法中,称为「承」,没有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的篆书和隶书写法,「承」字的写法与现代略微有所不同。它的形状更方正,筆跡整齊。
例句:
1. 他毫不犹豫地承诏前去执行任务。
2. 皇帝亲自将诏书交给大臣,大臣恭敬地承诏。
组词:
- 承接:接替、接收
- 承办:承担、处置
- 承诺:许诺、答应
近义词:
遵命、遵从、履行
反义词:
违抗、不从、背离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