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侍中、常侍之官。《南齐书·陆澄传》:“ 魏 晋 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 玄 移还上宫,召侍官皆入止省中。” 胡三省 注:“侍官,自侍中至黄散之属。”
(2).在宫廷中轮番宿卫的军士。《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三年﹞十二月……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新唐书·兵志》:“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駡辱必曰侍官。”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三节:“其后又把府兵的军士改称侍官,表示府兵从属于皇帝,作皇帝的侍从。”
“侍官”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官员的助手或随从
指古代官员的辅佐人员,负责处理公务、管理文书、传达命令等事务。例如《南齐书·陆澄传》提到,魏晋时期为体现官员等级,会加封“侍官”头衔。
侍中、常侍等官名
特指侍中、黄门侍郎等近臣官职,属皇帝身边的文职官员。如《资治通鉴》记载东晋时期“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胡三省注称“侍官”包括侍中至黄散(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宫廷宿卫军士
北周至唐代,指在宫廷轮值守卫的士兵。据《周书·武帝纪》记载,建德三年(574年)北周将府兵改称“侍官”,强调其侍卫天子的职能。
唐代府兵的代称
唐代延续北周制度,府兵被称为“侍官”,但后期因军士地位下降,甚至被权贵当作仆役使用,导致“侍官”一词逐渐带有贬义。如《新唐书·兵志》提到,京师百姓以“侍官”为耻,用作骂人之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齐书》《周书》等原始文献,或郭沫若《中国史稿》关于府兵制的分析。
侍官是指在官府、宫廷中侍奉皇帝、官员或贵族的官员。他们负责照顾主人的日常生活,执行命令和协助处理事务。
侍官的部首是人字旁(亻),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7画和5画。
侍官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古代,君主和高级官员需要有人侍奉和照料,侍官就是为此而设立的官职。
侍官的繁体字为侍官。
古代汉字中的侍官有多种写法,比如侍臣、侍从等,其中“臣”和“从”分别代表侍奉和随从的意思。
1. 他被任命为皇帝的侍官,从此开始了一段忠诚的侍奉生涯。
2. 这位侍官在皇帝身边工作多年,得到了皇帝的深深信任。
侍官所属的职位体系中还有其他相关的职位,比如:侍从、侍卫、侍从官等。
侍官的近义词包括:侍从、仆役、随从、侍奉等。
与侍官相反的词汇可以是:主官、主人、雇主等,代表担任领导或主导地位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