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官的意思、侍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官的解释

(1).侍中、常侍之官。《南齐书·陆澄传》:“ 魏 晋 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 玄 移还上宫,召侍官皆入止省中。” 胡三省 注:“侍官,自侍中至黄散之属。”

(2).在宫廷中轮番宿卫的军士。《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三年﹞十二月……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新唐书·兵志》:“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駡辱必曰侍官。”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三节:“其后又把府兵的军士改称侍官,表示府兵从属于皇帝,作皇帝的侍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侍官

汉语词典释义

侍官指古代宫廷中负责侍奉君主或贵族的专职人员,后泛指随从、侍从人员。该词由“侍”(服侍、伺候)与“官”(职务、官员)复合而成,强调其职务属性。

一、核心含义

  1. 本义

    指北魏至隋唐时期的禁卫军职,隶属皇帝近卫,负责宫廷护卫与君主随行侍奉(来源:《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

  2. 引申义

    宋代后渐泛指宫廷内侍奉帝王起居、礼仪的专职人员,或贵族府邸中的高级随从(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二、历史演变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侍官”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指代古代侍从官员,偶见于宗教语境(如寺庙中侍奉神职的人员)(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四、例句佐证

《北史·魏本纪》:“(孝文帝)置侍官百二十人,选宗室及勋臣子弟充之。”

现代用例:“寺院中的侍官需严守戒律,负责日常祭祀事务。”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侍官”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官职类含义

  1. 官员的助手或随从
    指古代官员的辅佐人员,负责处理公务、管理文书、传达命令等事务。例如《南齐书·陆澄传》提到,魏晋时期为体现官员等级,会加封“侍官”头衔。

  2. 侍中、常侍等官名
    特指侍中、黄门侍郎等近臣官职,属皇帝身边的文职官员。如《资治通鉴》记载东晋时期“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胡三省注称“侍官”包括侍中至黄散(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二、军事类含义

  1. 宫廷宿卫军士
    北周至唐代,指在宫廷轮值守卫的士兵。据《周书·武帝纪》记载,建德三年(574年)北周将府兵改称“侍官”,强调其侍卫天子的职能。

  2. 唐代府兵的代称
    唐代延续北周制度,府兵被称为“侍官”,但后期因军士地位下降,甚至被权贵当作仆役使用,导致“侍官”一词逐渐带有贬义。如《新唐书·兵志》提到,京师百姓以“侍官”为耻,用作骂人之语。


历史演变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齐书》《周书》等原始文献,或郭沫若《中国史稿》关于府兵制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螌蝥腷膊鷝鴋镔刀成何体面愁翠电灭低吟浅唱迵风房灵方屏反朴还淳封官许原鼖晋脯饩诡戾鸿郤陂囏阨拣发讲道集掇极贵金络头激作颽风榼榼啐啐浪态糲藿临末貌肖木威难搞蠰谿跑酷配墬偏诸平惠齐儿其奈我何清凉国罄穷人日软丢答三纲五常桑实散吏生克史翰事意説讲岁俸天郄头鸡头汤面外臣文衡舞场圬者闲厩仙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