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虏的意思、骄虏的详细解释
骄虏的解释
亦作“ 骄卤 ”。骄横的胡虏。 唐 沉佺期 《王昭君》诗:“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唐 严武 《军城早秋》诗:“更催飞将追骄卤,莫遣沙塲匹马还。”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柳亚子 《四月二十五日》诗:“从此中原虚正朔,遂令骄虏擅皇都。”
词语分解
- 骄的解释 骄 (驕) ā 马壮健。 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骄傲。骄气。骄恣。骄横(坣 )。骄矜。骄纵。 猛烈:骄阳。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骄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字义解析
- 骄:本义为“马高大健壮”,后引申为“傲慢、放纵”。如《说文解字》释“骄”为“马高六尺为骄”,后语义扩展至形容人性情傲慢。
- 虏:原指“战俘”,如《汉书·匈奴传》中“虏”指被俘的敌人,后泛指外族敌人或敌方士兵。
复合词义
“骄虏”特指“骄横的敌人”,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外族侵略者的傲慢姿态。例如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胡骑凭陵杂风雨”“骄虏间荆扉”等句,即以“骄虏”形容入侵边疆的敌军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之态。
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将“骄虏”释为“骄横的敌人”,并引《汉书》注疏佐证其军事语境。
- 古典文学研究指出,该词常见于边塞诗,反映古代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如宋代《乐府诗集》收录的战争题材乐府诗中亦多次出现。
(注:因古籍文献原书无公开数字链接,此处来源标注为学术通用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骄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jiāo lǔ
- 字面含义:指“骄横的胡虏”,通常用于形容古代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等)的蔑称,强调其傲慢、强横的特点。
引证解释
-
唐代诗词中的使用
- 沈佺期《王昭君》:“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表达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慨。
- 严武《军城早秋》:“更催飞将追骄卤,莫遣沙塲匹马还。” 以“骄卤”代指敌军,体现对敌军的蔑视。
-
宋代词作中的延伸
- 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气吞骄虏。” 此处借指金兵,突显对敌军的豪迈反击态度。
-
近现代文学
- 柳亚子《四月二十五日》:“遂令骄虏擅皇都。” 以“骄虏”隐喻侵略者,延续了历史语境中的贬义色彩。
综合总结
“骄虏”一词带有强烈的历史批判性,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既体现对异族侵略者的憎恶,也反映中原文化的排他性。其异体写法“骄卤”在诗词中常为押韵或避讳而出现,但核心含义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
被律本部表扬不乂仓促蝉吟丑辞赐帛打鸡窝道庵典当椴木敦庞讹倪方术士烽爟敷纷附加富捷刚酷供攀贯鱼之次红窗影讲开槛送进居进卮鸡鹜争食开腿髡鬝狼突豕窜累纸龙学罗摭马克思列宁主义妙言鸣蚿慕习凝脂排蹙平乐苑贫化譬似闲潜严青句驱剽荣古陋今闪逃慎重蛇势诗称室内乐滔天铁磬悌顺吾家先生向隅而泣小意思细岑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