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狼奔豕突 ”。
狼突豕窜(láng tū shǐ cuàn)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或动物仓皇逃窜时的狼狈混乱之态,如同受惊的狼和猪一样横冲直撞、四处奔逃。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比喻惊慌失措、狼狈逃窜的样子,强调行为失去章法且混乱无序。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典故溯源
该成语化用自《后汉书·刘陶传》中“今果狼突豕窜”的记载,原指叛军溃败后如野兽般逃散。
来源:《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中华书局,2009年)
二字组合强化了“失控性慌乱”的意象。
来源:《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适用场景
多用于描写战败军队、溃散匪徒或受惊群体的混乱逃亡,含强烈贬义。
例:敌军遭伏击后狼突豕窜,溃不成军。
近义对比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3年)指出:
该成语在明清小说中高频出现(如《水浒传》),固化了对“失控逃窜”的具象化表达,反映汉语以动物行为隐喻人事的修辞传统。
在当代语境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叙述,需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用于中性描述。
来源:《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2019年)
“狼突豕窜”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áng tū shǐ cuà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面比喻:
像狼一样狂奔,像野猪一样冲撞(“豕”即猪),比喻成群的坏人肆意横行、乱冲乱撞,四处骚扰破坏。常用于形容混乱无序的暴力或破坏行为。
感情色彩:
含强烈贬义,多用于批判社会中的暴乱、侵略或破坏现象。
原文来源:
出自清代钱谦益《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狼突豕窜,无一尉一堠能少婕其角距者。”
描述战乱中敌人如野兽般猖獗,守军难以抵挡的场景。
近义替换:
与“狼奔豕突”同义,后者更为常用。
语法功能:
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或状语。例如:
“敌军狼突豕窜,村庄瞬间陷入火海。”
语境示例:
提到比喻性用法:“风像头饿急了的猛兽,在山谷里狼突豕窜,发出阵阵怪嚎。”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可参考清代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安全帽保障不卑不亢阐导处世慈育存心积虑诞膺大穰牴啎发语词飞繮风尘肮脏凤仪兽舞浮湛垢误海陆风精究惊疑精诣禁路鞠塲钧柄勘劾坑灰未冷朗澈联緜犂壁陵阳山流星报马漏策露犬履险若夷曼殊室利勉为其难妙笔鸟兽心啮咬迫不得已浅闻骑驴风雪中庆赉奇水乳洞森薄商机食工手条书革竖井算式缩微书天怨透彻退率无里汙面相効崄涩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