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 晋 陆云 《逸民赋》:“眄清霄以寄傲兮,泝凌风而頽叹。”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唐 司空图 《连珠》:“苟惭白首而待聘,不若 沧洲 而寄傲。” 宋 陆游 《休日留园中至暮乃归》诗:“尽道官身属太仓,未妨寄傲向林塘。”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赤壁》:“幽栖处,喜二客从予寄傲。斗酒藏家,鱸鱼归网,怎不向江头遐眺!”
寄傲,汉语复合词,由“寄”与“傲”构成。其中“寄”本义为托付,《说文解字》释作“托也”,引申为精神层面的寄托;“傲”指孤高不屈的人格特质,《广雅》训为“倨也”,特指不随流俗的品格状态。二者组合后,特指文人通过特定载体(如诗文、琴酒、山水)寄托超然世外的傲世情怀。
该词最早见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此处以“南窗”为媒介,将诗人不慕荣利的傲骨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唐代白居易《题西亭》中“况有虚亭临水际,岂无清傲寄其间”则扩展了寄傲载体,将园林建筑作为精神寄托对象。宋代苏轼《寄傲轩》诗更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通过构建“轩”这一实体空间承载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
现代汉语中,“寄傲”主要应用于文学评论领域,特指古典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描写传递的作者人格特质。其使用场景多与隐逸文化、士人精神相关,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书斋题咏等题材的解析。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陶渊明集校笺》。
“寄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ì ào,意为通过某种方式(如诗文、生活态度等)寄托旷达、高傲的情怀或志向。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寄傲”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强调在物质条件受限时,仍能通过内在修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高傲。这一思想与道家“逍遥”、儒家“安贫乐道”有相通之处。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的原始来源。
梆子腔璧帛碧青槽床操业拆家精成都卜陈思王痴痴昵昵楚罗倅马大阿福大卜倒嗓凋殒斐斐蜂舞附加干酒根根叶叶緪瑟根盘蒂结顾命驾凌缣练交绮敬齐井税矜宥狂迷利尿麟趾褭蹏流遡芒角懋轨贸袭默台男子气概女沙弥飘带贫疾贫尼遣俘旗牓诎折软枣颯剌剌少年老诚师大谁何枢谟耸惧松原踏踶汤半体天南文章二百年五猖哓咋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