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耸惧的意思、耸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耸惧的解释

极其恐惧。耸,通“ 悚 ”。《左传·成公十四年》:“大夫闻之,无不耸惧。” 杨伯峻 注:“耸借为悚。《説文》:悚,惧也。”《韩非子·内储说上》:“於是吏皆耸惧,以为神明也。”《东周列国志》第二九回:“百官耸惧,百姓不服。” 清 曾国藩 《台洲墓表》:“或有所不快於他人,亦痛绳长子,竟日嗃嗃,詰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辞,以为岂少我邪,举家耸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耸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因震惊、畏惧而表现出惊恐不安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耸惧”由“耸”(通“悚”,惊惧)与“惧”(害怕)复合而成,表示极度惊恐、战栗不安的心理状态。

    例证:

    《左传·襄公四年》载:“边鄙耸惧,民患其毒。”

    此处指百姓因外患而惶恐不安。

  2. 字源与演变

    • 耸:本义为“高起”,引申为“惊动”“恐惧”(《说文解字注》:耸,惊也)。
    • 惧:直接表“害怕”(《说文》:惧,恐也)。

      二字连用强化恐惧程度,多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


二、古籍用例与权威注解

  1. 《周礼注疏》(汉代·郑玄注)

    “寇至则鸣鼓,众皆耸惧。”

    郑玄注:“耸,犹悚也;悚惧,惊怖之状。”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周礼注疏》)

  2. 《汉书·王莽传》(东汉·班固)

    “百僚悚惧,莫敢指言。”

    颜师古注:“悚,惧也;悚惧,惶恐之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三、现代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为:“惊惧;惶恐。耸,通‘悚’。”

    引《后汉书·蔡邕传》:“群公悚惧,不知所言。”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耸惧,即‘悚惧’,形容因恐惧而战栗。”

    例举《论衡·雷虚》:“人闻犬声,莫不耸惧。”


四、语义关联与近义词


参考文献

  1. 郑玄注, 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M].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班固. 《汉书》[M]. 中华书局, 1962.
  3.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4.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Z]. 商务印书馆, 2014.

(注:古籍原文及注释来源可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书局经典古籍库等平台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耸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耸惧”意为极其恐惧,其中“耸”通“悚”(sǒng),表示恐惧的心理状态。该词属于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


二、古籍例证

  1. 《左传·成公十四年》
    “大夫闻之,无不耸惧。”
    杨伯峻注:“耸借为悚。”(官员们听闻此事后,无不感到极度恐惧。)

  2. 《韩非子·内储说上》
    “于是吏皆耸惧,以为神明也。”(官吏们因此极其畏惧,认为对方是神明。)

  3. 《东周列国志》第二九回
    “百官耸惧,百姓不服。”(官员们非常恐惧,但百姓并不信服。)


三、构词解析


四、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言文研究或历史文献解读中。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悚然”“惊惧”等词替代。例如:
“考核纠错机制让考官产生敬畏和耸惧之情”(此例为仿古用法)。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语境,可参考《左传》《韩非子》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景摆制扮故事便幕边土鞭子初月黨事荡析刀戟道装迭屑屑独贤公举苟妄孤鸾照镜国有横说鹤形怀金垂紫虎门觳悉剪直角鳞疾快酒醒卷舒鐻耳老湫六教蹓马龙芽篾箩难驳辇乘甯封千秋大业怯怜口轻炮劬古桑榆晩景骚士少恶爽目私畜私费嗣徽天王调停两用僮隶拖缠托孤拖拉机驼酥兔丘苇莞五行相胜五丈原胁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