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icity;alkalescence;alkalinity] 碱具有的程度
炉渣的碱性
碱类水溶液所具有的通性。如有涩味,能使红色石蕊纸变成蓝色等。溶液的PH值大于7时均呈碱性反应,PH值越大,其反应亦越显著。
碱性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物质在溶液中呈现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能够接受质子(氢离子)或提供氢氧根离子(OH⁻),其水溶液具有涩味、滑腻感,并能使特定指示剂(如酚酞)变色的性质。以下从化学角度详细解析其核心含义与应用:
碱性物质溶于水时,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导致溶液pH值大于7。典型的碱性物质包括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等,其电离反应可表示为:
$$ce{NaOH -> Na+ + OH-}$$
该特性使其能够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性强度可通过pH值或碱度(溶液中OH⁻浓度)衡量。例如:
碱性物质广泛应用于:
权威参考来源:
释义核心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碱性”的界定,化学机制及检测标准参考《化学术语国家标准》(GB/T 14666-2023)及《分析化学手册》,应用案例援引《化工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碱性是指物质在水溶液中呈现的特性,通常表现为pH值大于7,且能够接受质子或提供未共用电子对的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pH值标准
碱性物质的溶液pH值大于7,pH值越高,碱性越强。例如,人体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呈弱碱性。
化学性质
碱性源于物质接受质子(H⁺)或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能力。例如,氢氧化钠(NaOH)在水中解离出OH⁻,使溶液呈碱性。
电子对与质子接受
碱性物质可通过未共用电子对(如NH₃中的氮原子)或OH⁻接受H⁺,例如:
$$ text{NH}_3 + text{H}^+ rightarrow text{NH}_4^+ $$
碱性强弱因素
如需进一步了解化学机制或具体物质,可参考化学教材或权威数据库。
百年大业薄奠罢收标特春云祠禄窜黜谠词地东抵阂二极管芳津丰産服习共德鬼头滑脑坏散鯶子伽他晶体管金麦穗进门矜闵金犀积素倦容巨拇居宿开镇猪抗烈狂趡狂霖宽政朗澈涖任龙官鸾幢緑弦民调惄焉如捣批根勤辱悛戢热哄哄食盖时望所归说雨谈云碎琼乱玉铁器土建瓦龙人万笏琬琰蔿敖委从违天害理五帝下马席相矜衔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