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周礼·春官·内史》:“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 贾公彦 疏:“诸侯凡事有书奏白於王,内史读示王。”
“事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书中的特定类别,主要指诸侯向天子呈递的奏事文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事书”源自《周礼·春官·内史》,指诸侯国将地方事务以书面形式上奏周天子的一种公文形式。这类文书由周朝内史官负责诵读并传达给天子,属于中央与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
“事书”制度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的中央集权管理方式,既赋予诸侯自治权,又通过文书汇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代以后随着郡县制推行,此类文书形式逐渐演变。
有现代观点将“事书”引申为公文处理事务(如),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建议以古典释义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周礼》中相关职官体系,可查阅汉典等权威古籍数据库。
《事书》是一个汉字词组,表示记录事情的书籍或文件。
《事书》的拆分部首是“⺮”(zhú,竹字旁)和“知”(zhī,知字旁)。根据笔画数来看,它的总笔画是10画。
《事书》一词的来源较为简单,直接由“事”和“书”两个字组合而成。在繁体字中,“事书”仍然保持原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一些汉字的字形和结构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对于《事书》,在古时候写作“⺮知書”,其中“書”为繁体字形。
1. 他经常在家里写着一本《事书》。
2. 这本《事书》记录了整个公司的发展历程。
与《事书》相关的常用词组包括:
1. 事务管理:指负责安排、指导和协调组织内各项具体工作的管理活动。
2. 书籍:指用于记录、阐述或传播知识、文化等内容的物品。
近义词:记录、文书、档案
反义词:物品、器物、用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