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匪躬的意思、蹇蹇匪躬的详细解释
蹇蹇匪躬的解释
《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 注:“言王臣謇謇忠告直諫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国之事也。”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直谏诤。蹇,通“ 謇 ”。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违令犯颜,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节。”亦作“ 蹇諤匪躬 ”、“ 蹇之匪躬 ”。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 张九龄 在相位,有蹇諤匪躬之诚, 元宗 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一本作“謇諤匪躬”。 清 钱谦益 《匪斋记》:“客有唁予者曰:‘《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勗子乎?’”
词语分解
- 蹇蹇的解释 .忠直貌。蹇,通“ 謇 ”。《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 注:“謇謇,直諫不已也。”《汉书·循吏传·龚遂》:“ 遂 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諫争於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於涕泣,
- 匪躬的解释 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孔颖达 疏:“尽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 比干 匪躬而剖心於精忠, 田丰 见
专业解析
"蹇蹇匪躬"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用于形容臣子不顾自身安危、竭尽忠诚进谏君主的崇高品德。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出处与字义解析
该成语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周易》的《蹇》卦六二爻辞:“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 蹇 (jiǎn): 本义指行走艰难、跛脚,引申为处境艰难、困苦。在《蹇》卦中,“蹇”象征国家或君主面临险难。此处“蹇蹇”为叠用,强调程度之深,形容臣子在君主或国家遭遇重大危难时,忠诚正直、不畏艰险、奋力奔走的状态。参考《汉语大词典》,“蹇”有“忠直”、“正直”的引申义项。
- 匪 (fěi): 通“非”,表示否定,意为“不是”。
- 躬 (gōng): 指自身、自己。
- 匪躬: 即“非躬”,意为“不是为了自己”。
二、 整体含义
“蹇蹇匪躬”直译为“(臣子)在艰难困苦中奋力奔走,不是为了自己”。其核心含义是:忠贞的臣子不辞辛劳、不顾个人安危得失,犯颜直谏或为国事奔走,完全出于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而非谋求一己私利。
三、 文化内涵与应用
这个成语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臣道精神——忠诚、担当、无私。
- 强调动机的纯粹性: 行为的目的纯粹是为君分忧、为国解难,没有丝毫个人私心杂念。
- 体现行为的艰难与勇气: “蹇蹇”二字突出了在困境中履职的艰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尤其在君主有过失或国家危难时,敢于直言进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 成为忠臣的象征: 后世常以此语赞美那些刚正不阿、尽忠职守、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的忠臣良将。例如,在历代史书或文学作品中,描述诤臣冒死进谏时,常引用或化用此典故。
四、 权威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 (权威语文工具书): 对“蹇蹇”词条的解释中包含“忠直貌”、“正直貌”的义项,并引《易·蹇》爻辞为例。对“匪躬”的解释为“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
- 《周易》原文及历代注疏 (如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 是理解该成语最根本的文献依据,明确指出“蹇蹇”形容臣子“涉难济蹇”的忠诚勤勉,“匪躬”表明其动机纯粹。
- 语言学分析: 成语中“蹇蹇”的叠词形式在古汉语中常用于加强语气和描绘状态,生动地表现了臣子鞠躬尽瘁的形象。
网络扩展解释
“蹇蹇匪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ǎn jiǎn fěi gōng,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释义:指臣子忠诚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不为自身利益,而一心为国为民。其中:
- 蹇蹇:通“謇謇”,形容忠贞、正直的样子();
- 匪躬:“匪”通“非”,“躬”指自身,即“不是为了自己”()。
出处与典故
- 源自《周易·蹇卦》:“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意为:君王的臣子忠诚正直、直言劝谏,并非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国家()。
用法与示例
- 语法:联合式结构,多作谓语或定语,形容敢于直谏的忠臣()。
- 示例:
《抱朴子·臣节》中记载:“违令犯颜,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
近义词
注意事项
- 易混淆点:
部分资料(如、8)提到“谦逊自持”或“逃避困难”的引申义,但根据权威典籍和主流解释,该成语核心含义仍为“忠直谏诤”,其他说法可能为误读或引申用法。
扩展学习
- 可结合《周易》相关卦象及历史典故(如魏徵谏唐太宗等)进一步理解其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谙诵百家姓八椒图餐风宿露侧枝扯翻厎席对御二盖二司烦悁坟封俯及皋朔高秩耕槃好逑猴玃皇弟慧心妙舌浑浑瘕疝嘉运景靡慷慨悲歌课计垦荒课士旷志了了可见礼禁谩学漠闵磨牙症馁鬼盘萦平凡千虑牵强附会褰树签助樵苏不爨清秋节融合省拜率真输墨嵩霍宋子酸款酸俗虽说田种透光托坐五字诗闲言赘语险征小年轻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