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晋书·地理志上》:“ 益州 ……《春秋元命包》云:‘参伐流为 益州 ,益之为言阨也。’言其所在之地险阨也,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汉武帝 元朔 二年,改 梁 曰 益州 ,以新启 犍为 、 牂牁 、 越嶲 ,州之疆壤益广,故称 益 云。”
“疆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较为统一,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地域或领土,通常用于描述行政区域的疆域范围。例如《晋书·地理志》提到益州因“疆壤益大”而得名,强调地理范围的扩展。
构词特点
属于同义复词,即“疆”与“壤”均指土地、领域,组合后强化了“领土”的语义。如《水经注》记载汉武帝时期因新增犍为、牂牁等地,益州“疆壤益广”。
该词现代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历史典籍中,属于书面语词汇。其近义词包括“疆土”“疆域”等,均强调地理或政治边界。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水经注》原文。
《疆壤》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国土的边疆和土地。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根据汉字的结构,可以将《疆壤》拆分为两个部首:疒和土。而根据字形的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疆壤》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礼仪志下》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的领土和边疆地区。它正式成为一个词语并被广泛使用,可以追溯到汉代。
《疆壤》的繁体字为「疆壤」。繁体字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仍然广泛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早期的《疆壤》的写法为「疆丹」,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样子「疆壤」。
1. 这片辽阔的疆壤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2. 军队奋勇保卫着祖国的疆壤。
1. 边疆:指国家或地区的边境地区。
2. 领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疆域。
3. 国土:指一个国家的土地疆界。
疆域、版图、领地
内陆、腹地、本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