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献的意思、拜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献的解释

礼拜献祭。《隋书·礼仪志一》:“樽俎之物,依於质文,拜献之礼,主於虔敬。”《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巢大郎 一发惧怕,烧纸拜献,不敢吝惜,只求无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拜献"是由"拜"与"献"组成的复合动词,在汉语中承载着礼仪文化的深层内涵。《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恭敬地进献",强调行礼与呈献的双重仪轨。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礼制,在《礼记·月令》中记载:"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糵必时,拜献之礼必洁。" 展现其祭祀礼仪中的使用场景。

从构词法分析,"拜"本义为双手捧禾谷敬献神明,《说文解字》释为"首至地"的敬礼动作;"献"则取"祭宗庙犬羹"的本义,二者结合形成礼仪性进献的完整意象。在《左传·僖公九年》中"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的记载,印证了古代诸侯朝觐时的拜献程序。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如茅盾《白杨礼赞》中"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继承了"恭敬呈献"的核心语义。在民俗研究中,《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指出,当代某些地区仍保留着春节向宗祠拜献三牲的习俗,延续着礼敬天地、追思先祖的文化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拜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i xiàn,其核心含义为“礼拜献祭”,指通过行礼的方式表达敬意并进献祭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一、基本释义

  1. 词义构成

    • “拜”:指行礼、跪拜等表示恭敬的动作,常见于宗教或庄重场合。
    • “献”:指进献祭品、贡品,如食物、酒水等。
    • 组合义:两者结合表示通过仪式性的礼节向神明、祖先或尊者进献祭品,以表虔诚或祈求庇佑。
  2. 典型用法
    多用于宗教祭祀、祈福仪式或古代文献中。例如: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烧纸拜献,不敢吝惜,只求无事。”
    李白《春日行》:“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二、历史与文献用例

  1. 古代礼仪记载

    • 《隋书·礼仪志一》提到:“拜献之礼,主於虔敬”,强调仪式中虔诚的重要性。
    • 陆游《赛神曲》中“再拜献神神不违”,描绘了祭祀场景。
  2. 文化背景
    古代“拜献”常与祭祀、祈福活动相关,如祭祀天地、祖先或神明,体现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


三、近义词与关联词


四、现代使用场景

  1. 宗教仪式:如佛教、道教信徒在寺庙中进香、供品时的行为。
  2. 文学表达:用于诗词或历史题材作品中,增添庄重感。
  3. 民俗活动:部分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元节)仍保留类似习俗。

“拜献”是融合礼节与物质奉献的仪式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与传统文化中,其核心在于通过虔诚的礼仪表达敬意或祈求。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二刻拍案惊奇》或《隋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柏舟半截腰暴徵草立钞袭车檐吹叶错莫躭饶祷词彫枯玎珰东周轓邦风泵黼荒隔路耿黾歌台舞榭函订红殷殷骺线讲题建亥借力禁脔婿拒格捃诬卖课么眇猛劲棉网暮暮朝朝南郊南宋虐政宁人逆时攀扶炮坐曝腮劝喻日乌荣冀三右尚书省杀损噬齧十因私望肆望绥抚岁名涂改踠局无眚香炉角饷米险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