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nkey] 猴子的别称
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西游记》
猕猴的一种,身上有密毛,生活在我国北方山林中。亦泛称猴子。 唐 黄幡绰 《嘲刘文树》诗:“ 文树 面孔不似猢猻,猢猻面孔强似 文树 。” 宋 杨万里 《无题》诗:“坐看猢猻上树头,旁人只恐堕深沟。”《说岳全传》第七八回:“这 普风 失了禪杖,就似猢猻没棒弄了,心慌意乱,驾起金光要走。”
“猢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úsūn,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泛指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猴子的别称。在具体语境中常特指北方猕猴,这种猕猴体毛浓密,栖息于中国北方的山林中。
构词与用法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猢狲”多用于口语或俗语(如“树倒猢狲散”),带有诙谐或调侃意味,但较少用于正式科学分类。
如需更详细的古代文献例证或生物学分类信息,建议查阅权威词典或相关研究资料。
猢狲指的是猴子,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动物。猢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被用作形容词,用来比喻人的行为或性格像猴子一样机灵、调皮。
猢狲的部首是犬,由犭和⺈组成。猢字的繁体字是猱。
猢的总笔画数为9画,狲的总笔画数为8画。
猢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用来形容司马相如的机智和灵巧。后来,猢狲逐渐成为了形容人的机灵、调皮的一个词汇。
猢的繁体字是猱。
狲的繁体字是猻。
在古代,猢和狲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在《说文解字》中,猢字的写法为 "哭犬",表示猴子的哀鸣声像凶犬在哭泣。
狲字的写法为 "犬(犭)+ 旬",旬表示犬在山林中追逐,象征猴子活泼的行动。
他的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真是个猢狲。
古代文学中常用猢狲来形容人的机智和聪慧。
猢狲头、猢狲献瑞、猢狲戴孝、猎猢狲、猕猴猢狲。
泼皮、顽童、调皮鬼。
肃穆、庄重、严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