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政事,官务。《南齐书·倖臣传·刘系宗》:“ 係宗 久在朝省,闲於职事。 明帝 曰:‘学士不堪治国,唯大读书耳。一 刘係宗 足持如此辈五百人。’其重吏事如此。”《新唐书·封伦传》:“ 虞世基 得幸 煬帝 ,然不悉吏事,处可失宜。” 清 姚鼐 《中宪大夫云南临安府知府王君墓志铭》:“君厌吏事,遂不復就官。”
(2).指刑狱之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高祖 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 卢綰 常随出入上下。”
“吏事”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官员处理的具体行政事务,包括日常政务、文书管理、地方治理等。例如:
特指与法律、案件审理相关的职责。例如:
以上解释综合了《南齐书》《新唐书》《史记》等典籍用例,并参考了多个词典释义。
吏事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与官吏、官府有关的事务。它涵盖了吏部门的工作职责、管理、组织以及各类文书、公文的处理等。吏事一词在古代传统的官僚体制中非常常见。
吏事的字形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吏”是声符兼义符号,属于人部字,意指官吏;而“事”属于言部字,表示事务、事情。
拆分后,“吏”字的部首是“亻”(人),总共有五画。“事”字的部首是“言”(讠),总共有五画。
吏事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最早的时候,它的写法是“吏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现在常用的简化字形“吏事”。
在繁体字中,吏事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吏事”。
在古代汉字的使用中,吏事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古籍上的记载有时可见“吏事”分别写作“吏事”或者“吏事”等。
这些写法的区别是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书写风格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仍然代表了相同的意义。
1. 官府的吏事繁杂,需要有一支精干的队伍来处理。
2. 这份文件涉及到重要的吏事,必须仔细核对。
3. 负责吏事的官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法律知识。
吏事常见的组词有:吏事繁忙、吏事纷繁、吏事公正等。
吏事的近义词包括:官事、官务、公事。
吏事的反义词是:民事,指与民众个人、家庭有关的事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