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事的意思、吏事的详细解释
吏事的解释
(1).政事,官务。《南齐书·倖臣传·刘系宗》:“ 係宗 久在朝省,闲於职事。 明帝 曰:‘学士不堪治国,唯大读书耳。一 刘係宗 足持如此辈五百人。’其重吏事如此。”《新唐书·封伦传》:“ 虞世基 得幸 煬帝 ,然不悉吏事,处可失宜。” 清 姚鼐 《中宪大夫云南临安府知府王君墓志铭》:“君厌吏事,遂不復就官。”
(2).指刑狱之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高祖 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 卢綰 常随出入上下。”
词语分解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事的解释 事 ì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办法:光着急也
专业解析
“吏事”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吏:指古代官府中担任具体职务的人员,即官吏、官员,尤指中下级官员或具体办事人员。其职责涉及行政、司法、税收、文书等具体事务的执行。
- 事:指事务、工作、职责。
- 吏事:合起来,最核心的含义是指官吏的职责、公务或具体行政事务。它强调的是官吏在其职位上需要处理的实际工作内容。
-
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内涵:
- 泛指行政公务:在古代文献中,“吏事”常用来指代所有与官府运作、地方治理相关的具体行政工作。例如,《汉书》中记载官员“明习吏事”,即指精通处理行政事务。
- 区别于“政事”或“大道”:有时,“吏事”会与更高层次的治国方略(“政事”或“大道”)相对。它更侧重于具体的、执行层面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而非宏观的战略决策或道德教化。例如,《史记》中记载某人“不好文学,专好吏事”,即表明此人偏好处理具体行政实务。
- 官吏的职责与技能:“晓习吏事”、“明达吏事”等表述,常用于评价官员是否熟悉、精通其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具体工作流程和技能。
- 官场事务与规则:在更广泛的语境下,“吏事”也可指代官场中的事务、规则、惯例甚至潜规则。
-
现代词典释义:
- 现代权威汉语词典对“吏事”的解释基本沿袭古义。例如:
- 《汉语大词典》:指官吏的职务或政务;官务。
- 《辞海》(或类似综合性辞书):指官吏的职事;官务。
- 《现代汉语词典》(虽主要收现代词,但作为权威工具书):吏事,指官吏的事务。
引用参考来源(基于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
- 《说文解字》:对“吏”(“治人者也”)和“事”(“职也”)的本义解释是理解“吏事”的基础。来源: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
- 《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吏事”释义为“官吏的职务;政务;官务”。来源: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记载如“(黄)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徵守京兆尹… 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风采不及丙、魏、于定国,功名损于治郡。时京兆尹张敞舍鹖雀飞集丞相府,霸以为神雀,议欲以闻。敞奏霸曰:‘窃见丞相请与中二千石博士杂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为民兴利除害成大化条其对,有耕者让畔,男女异路,道不拾遗,及举孝子弟弟贞妇者为一辈,先上殿,举而不知其人数者次之,不为条教者在后叩头谢。丞相虽口不言,而心欲其为之也。长吏守丞对时,臣敞舍有鹖雀飞止丞相府屋上,丞相以下见者数百人。边吏多知鹖雀者,问之,皆阳不知。丞相图议上奏曰:‘臣问上计长吏守丞以兴化条,皇天报下神雀。’后知从臣敞舍来,乃止。郡国吏窃笑丞相仁厚有智略,微信奇怪也。…” 其中多次涉及对官吏能力和处理“吏事”的评价。来源:东汉班固所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王力《古代汉语》或类似权威古代汉语教材/工具书:在讲解古代官职、行政制度或相关词汇时,会对“吏事”的含义进行阐释。来源:权威的古汉语学习与研究著作。
- 《中国古代官制研究》等相关学术著作:在研究古代官僚体系运作、官吏职责时,会深入探讨“吏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源: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研究的专业学术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吏事”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政事或官务
指官员处理的具体行政事务,包括日常政务、文书管理、地方治理等。例如:
- 《南齐书》提到刘系宗因熟悉吏事而受重用,说明“吏事”强调官员的实际行政能力。
- 唐代封伦因精通吏事被委以重任,与不擅政务的虞世基形成对比。
二、刑狱司法事务
特指与法律、案件审理相关的职责。例如:
- 《史记》记载刘邦早年涉及“吏事避匿”,卢绾协助其处理相关事务,此处“吏事”即指刑狱案件。
补充说明
- 历史背景:古代科举选拔的文人常因缺乏实务能力被批评,而“吏事”能力成为衡量官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 语言演变: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该词,但在研究历史文献或古代官制时仍需注意其双重含义。
以上解释综合了《南齐书》《新唐书》《史记》等典籍用例,并参考了多个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吃猴捭阖纵横白鱼编遣碧环补养惭邓禹长虹词主大白日杜秋之年负星负薪之忧纲目耿结亘久鼓震旱龙豪光羁碍鴶鞠简单明了讲经説法讥毁记籍纠摘戢御记元绝顶决泆句子成分魁奇稂莠腊酝了慧联界篱笆罗缕纪存密山篣捶抛毬乐陪奁平波气度骑驴风雪中请春客轻倩筌蹏瑞炉桑秧什么时候神瑞示重拴束泝端竟委天涯海角推谦万头攒动线符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