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旒的意思、九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旒的解释

亦作“ 九斿 ”。亦作“ 九游 ”。1.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礼记·乐记》:“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管子·小匡》:“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文选·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轕。” 李善 注引《说文》曰:“斿,旍施流也。”《宋书·礼志五》:“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皆左右騑驾,五旂,旂九旒,画降龙。”

(2).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华组之缨,从风纷紜。”《通志·器服一》:“ 唐 依 周 礼制……皇太子衮冕白珠九旒,诸臣衮冕青珠九旒。”

(3).星名。《史记·天官书》:“三曰九游。” 张守节 正义:“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天子之兵旗,所以导军进退,亦领州列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旒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代礼器术语,其核心含义指代以九为数的垂饰结构。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礼制文献,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礼器形制

九旒特指古代帝王、诸侯冠冕或旗帜上悬挂的九条玉串或丝带,每旒由十二颗玉珠串联而成,象征"天数极九"的至高地位。例如《礼记·礼器》载"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则九旒者诸侯之制",表明九旒是仅次于天子的等级标识。

二、官职象征

在《汉书·舆服志》中,九旒延伸为三公级别官员的代称,如"三公诸侯九旒,卿七旒",其垂旒数量与官职品级严格对应,形成古代官僚体系的视觉符号系统。

三、文学意象

唐宋诗词常以九旒指代皇权,如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中"九旒瞻冕辂,万国注衣冠",通过器物描写烘托帝王威仪。清代考据学家戴震在《考工记图》中更从工艺角度详述九旒的玉质、串接方式等细节。

网络扩展解释

“九旒”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旌旗垂饰
    指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象征仪仗的庄严。例如《礼记·乐记》记载:“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

  2. 冠冕玉串
    特指帝王、诸侯冠冕上悬挂的九串垂珠(玉珮)。根据礼制,天子在祭祀先公时使用九旒冕,每旒贯玉九颗;而公侯等贵族在特定场合也可佩戴九旒,但材质和等级低于天子。

二、象征意义

三、其他含义

四、演变与文化关联

随着历史发展,“冕旒”逐渐成为帝王代称(如“万国衣冠拜冕旒”),而九旒则多见于描述诸侯或特定礼仪场景,反映了古代服饰与政治制度的紧密联系。

别人正在浏览...

哀些白璧瑕白脱膀浪不落窠臼唱月垂裳除皮辞服摧伤寸心不昧刀叶登禅府考赶露毫眉画臣贱夫俭觳铰接界说晶晖稷食廊下餐裂痕镂象路徽民鉴闵子谋力泥铛排头娉娉迫降清化曲蟺三面人殇服麝粉胜缘书轨数黄道白顺流而下殊姿祀奉抬眼天下大同脱头脱脑王杨卢骆为底危弓文章魁首五桂涎涎邓邓咸嘴淡舌小老板下乘狎俗吸呼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