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荡的意思、毁荡的详细解释
毁荡的解释
毁坏一空。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人民遂空,万不存一。神居毁荡,神气萧飋。”
词语分解
- 毁的解释 毁 ǐ 破坏损害:毁灭。毁害。毁弃。销毁。 烧掉:烧毁。焚毁。 把成件的旧东西改造成别的东西:一张旧桌子毁成两个小凳子。 诽谤,说别人的坏话:毁谤。毁誉。诋毁。 誉 笔画数:; 部首:殳; 笔顺编号
- 荡的解释 荡 (蕩) à 清除,弄光:荡平。扫荡。荡除。倾家荡产。 洗涤:洗荡。涤荡。荡口(漱口)。 摇动:摇荡。荡漾。荡桨。 行为不检,不受约束:荡逸。放荡。浪荡。荡子。 * 。狂荡。荡检逾闲。 四处走动:游荡
专业解析
“毁荡”的汉语词典释义
“毁荡”为古汉语复合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彻底破坏、摧毁使之荡然无存。以下从字义、文献用例及权威释义分层解析:
一、字义溯源
- 毁
- 本义为器物破损(《说文解字》:“毁,缺也”),引申为破坏、毁灭。如《论语·季氏》:“龟玉毁于椟中”。
- 荡
- 本义为洗涤(《说文解字》:“荡,涤器也”),引申为扫除、清除、倾覆。如《周易·系辞》:“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其中“毁”与“息”呼应,暗含消亡义。
合成义:“毁荡”强调通过破坏使事物完全消失,含“彻底清除”的强力动作。
二、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毁荡(huǐ dàng)
动词。摧毁,夷平;使彻底消亡。
例:
- 《后汉书·窦融传》:“宗庙毁荡,民人流亡。”
- 唐代《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毁荡囹圄,解除桎梏。”
三、文献用例分析
- 社会层面
- 指摧毁制度或建筑。如《后汉书》描述战乱中宗庙、社会秩序被彻底破坏。
- 法律层面
- 表废除刑罚枷锁。如《艺文类聚》以“毁荡囹圄”喻破除严刑峻法。
四、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毁荡”已罕用,其义由“摧毁”“荡平”“夷灭”等词替代。王力《古代汉语》指出,此类复合词多见于汉唐文献,反映古汉语单音节词向双音节组合的过渡特征。
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毁荡”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1.基本含义
“毁荡”指彻底破坏或摧毁某物,使其完全崩溃、荡然无存。该词由“毁”(破坏)和“荡”(倾覆、崩溃)组合而成,强调破坏的彻底性。
2.出处与例句
- 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告畬三阳神文》:“人民遂空,万不存一。神居毁荡,神气萧飋。”,描述战乱后神庙被毁、人烟稀少的景象。
- 宋代诗词:欧阳修在《南獠》中写道:“县宇及民庐,毁荡无孑遗。”,形容房屋被破坏殆尽。
3.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毁荡”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述,强调事物被彻底摧毁的状态,如自然灾难、战争等场景。
4.相关词语
- 近义词:摧毁、毁灭、倾覆。
- 反义词:建设、修复、保全。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扩展阅读,可参考唐代元稹及宋代欧阳修的相关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宝饰襃叹兵械不鲗溜裁编饬蛊鸱视虎顾村豪村社打虫大荒呆愣丹徼的切店面斗旗高枝儿广庄黑白棋鸿鹄怀宏气淮甸僵直交响节志敬畏静晏久息苦涩拉场连师裂果柳黛例言龙币马价银子懋膺摸夜恼羞变怒欧骆盼饰秦鉴糗饵人款缛礼慑惧生拉活拽祏主祀祷贪吏田服通义湍濑托幼托寓五衷飨孤乡客晓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