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能的州郡长官。 晋 傅咸 《赠建平太守李叔龙》诗:“弘道兴化,实在良守。”《晋书·诸葛恢传》:“今之 会稽 ,昔之 关中 ,足食足兵,在於良守。”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昔者贤牧分 陕 ,良守共治,下邑必树其风,一乡可以为绩。”
“良守”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释
“良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优秀的、称职的地方行政长官或守卫者,尤指治理地方有方、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郡守、太守等官员。以下从字源、语义及文献用例进行详细阐释:
本义为善良、美好,引申为优秀、杰出。《说文解字·畗部》:“良,善也。” 用于形容人时,强调品德与才能俱佳。
本义为官吏的职责、职守,后特指郡守、太守等地方长官。《说文解字·宀部》:“守,守官也。” 引申为治理、守卫一方疆土。
合成词“良守”即“贤能的守官”,强调官吏在治理过程中的德行与政绩。
“良守”一词多见于史书及政论典籍,用以表彰地方官吏的治绩:
裴松之注引《魏略》:“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后世评其为“良守”,因其劝课农桑、兴办教育,使河东大治。
记载宋代名臣赵尚宽治理唐州,垦荒田、复水利,欧阳修赞曰:“非良守,孰能至此?”
称西汉龚遂为“良守”,因其在渤海郡平息盗乱时主张“安抚民生”,反对武力镇压,终使“吏民皆富实”。
“良守”的权威释义可总结为:
德才兼备、勤政爱民,在治理地方时取得显著成效,深受百姓拥戴的州郡长官。
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讨论或历史人物评价。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贤吏”“能臣”或“优秀的地方官”等表述,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参考资料:
“良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释义,需结合文献和用法区分:
发音:liáng shǒu
基本解释
指遵守道德规范,秉持良好品德和行为准则。强调在诱惑或困境中坚守原则。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仍能坚持道德准则,例如:“他面对贿赂不为所动,可谓良守。”
基本解释
指古代贤能的州郡长官,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
文献例证
现代延伸
在历史讨论中,可引申为称颂有治理才能的地方官员,例如:“此二人未可专任,不如别择良守。”()
两种释义的差异源于不同历史语境。道德层面的用法偏向抽象价值观,而官职释义则具象化于古代行政体系。实际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白拉便车币器逼死阐教绸纹纸从班列胆略订货动迁户耑泐奋发有为贯射谷类作物寒霜核夺猾长僭儗寄汲唧唧嘎嘎紧急措施激素九礼急征娟好可新恐慌万状口叭叭鲲弦令节流耀抹眉头巾馁败泥浊陪鼎批閲顷倒七支人心叵测入庠睒眒哨站伸出沈想失控石砮识途耍嘴皮子苏醒町崖同侣童容偷靡唾盂屠颜歪歪趔趔西部片谢悰写仿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