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鹤楼的意思、黄鹤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鹤楼的解释

[Tower of Yellow Crane] 我国古代的著名楼观。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鹤)矶头。传说古仙人子安从此地乘鹤而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崔颢《黄鹤楼》

详细解释

故址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蛇山 的 黄鹤矶 头。相传始建于 三国 吴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解放后建 长江大桥 时已拆除,楼前塔已迁至附近的 高观山 。1985年在今址( 蛇山 西端 高观 山西坡)重建落成。古今诗人题咏者甚众,以 唐 崔颢 、 李白 之作最著名。《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城西临 大江 ,西南角因磯为楼,名 黄鹤楼 。”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餘 黄鹤楼 。” 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 黄鹤楼 ,旧传 费禕 飞升於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絶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及文化研究角度,"黄鹤楼"的释义可分为以下核心层面:


一、词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1. 专有名词属性

    指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的一座历史名楼,因传说与仙人乘黄鹤离去相关得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子显《南齐书》载"夏口城据黄鹄矶","鹄"通"鹤",后演变为"黄鹤楼"(《汉语大词典》第12卷,1992年版)。

  2. 地理坐标意义

    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自古为军事要塞与观景胜地。清代《武昌府志》称其"控龟蛇而瞰江汉",凸显战略地位(《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二、文化象征与文学意象

  1. 神话符号

    源于南朝《述异记》载费祎登仙驾鹤憩于此的传说,唐代《报恩录》进一步演绎为辛氏酒楼报恩故事,奠定"仙楼"文化母题(《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袁珂编著,1985年)。

  2. 诗歌经典载体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使该楼成为"唐诗第一楼"。李白见之搁笔的典故(见《唐才子传》),强化其文学史地位。历代累计咏楼诗逾千首(《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三、建筑沿革与当代价值

  1. 实体建筑变迁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1985年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重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51.4米(《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

  2. 文化地标功能

    1985年作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为岳阳楼、滕王阁)首批入选国家风景名胜区,现为武汉城市文化象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公布文件,国发〔2007〕19号)。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标志性建筑,其名称与历史、文化内涵紧密相关,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名称由来与地理位置

  1. 名称起源
    黄鹤楼得名于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后称黄鹤矶),因传说古仙人子安曾乘黄鹤飞升而得名。另有一说与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费祎在此驾鹤成仙的传说相关。

  2. 地理位置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濒临长江,现址为1985年重建,原址因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被占用。


二、历史沿革

  1. 始建与功能演变

    •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为军事瞭望台。
    • 晋代后逐渐转为观赏楼,唐代成为文人雅集胜地。
  2. 多次重建
    历史上因战乱、火灾损毁十余次,最后一次焚毁于1884年。现存建筑为1985年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重建,融合现代工艺。


三、文化意义

  1. 诗歌意象
    唐代崔颢《黄鹤楼》以“昔人已乘黄鹤去”开篇,奠定其文学地位,李白曾赞“眼前有景道不得”。
    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进一步强化其文化象征。

  2. 文化地位
    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四、现代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细节或建筑结构,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百划被色毕见钗镊辰旆陈示崇用大清早大熟堤繇短统靴恶状防丧焚林竭泽刮脸皮桂蟾过云和说红鸾捡洋捞及龄君子行穬麦蘖揆日腊克灵域留遗龙飞凤舞率皆忙身面阳奈曼辇路撵走女飐胮胀魄散魂消栖鵀七人全算趋趋臞儒人口税濏濏神渚诗传矢箙适居其反书帕本饕口馋舌停潴通识驼蹏鸡苇箔纹浪宪兵限断险屯嚣秽饩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