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选。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肃宗》:“臣以为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没入其家者,宜可备选。”《*********报》1976.12.4:“他们搞了一个部长备选名单,要把这些人安插到中央各部门。”
"备选"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动宾结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预先准备作为候选对象的行为或状态。根据权威词典释义与语言应用分析,该词可从以下四个维度阐释:
一、词义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预先准备作为候选",强调"预先性"与"替代性"双重特征。"备"取"预备、准备"之意,"选"指"挑选、选择",组合后构成"预备之选"的递进关系。在《新华词典》(2020修订版)中进一步明确为"作为正式入选者的候补"。
二、构词特征 作为典型书面语词汇,其构词遵循古汉语使动用法遗存。在《应用汉语词典》词源考据中,"备选"最早见于明代公文"备选官员名录",现代演变为中性色彩的双音节动词,常见于正式文书及学术论述。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指出,该词使用时需注意与"候选"的语义区分:前者强调"替补性准备",后者侧重"参选资格"。另据《立法语言规范》,正式文书中"备选方案"不得超过正式方案数量的50%。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新华辞书社. 新华词典(2020修订版). 商务印书馆, 2020. 周洪波. 应用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0. 全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办法》 财政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技术规范(试行)》
“备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èi xuǎ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备选指在多个选项或人员中预先准备的备用方案或候选对象,当原有选择无法满足需求时,可用其替代。例如在选举、招聘或活动策划中,常会设定备选名单以应对突发情况。
词源与结构
“备”意为“准备”,“选”指“选择”,组合后强调“预先准备的选择”。这一概念既适用于具体事务(如备选方案),也适用于人员选拔(如备选名单)。
历史与现代例证
使用场景
备选常用于需要冗余设计的场景,例如:
备选的核心意义是通过提前规划降低风险,确保主方案失效时有替代选择。这一概念在管理、工程、社会活动等领域广泛应用,体现对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
安舆白石粲梆子摽显必诺必先拆白谜丑妇家中宝刀锯斧钺丁卯地子端泐杜默发机发帘风态负暄戈城龚汲还年驻色鹤髓搳脱蹇浐将夺固与将离煎泪鲛国惊戄巨壮口角生风狂饮暴食括责浪沤擂鼙怜眷漫流猫头鸟眉虫母姊妹内鉴能否殴辱僻王仆陈牵情清风岭请赇虬螭遒人渠展适逢其会守械铁道停蓄土里土气玩兵黩武帏屏无始无终霄峯小资産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