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咶喇 ”。
“咶剌”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根据《醒世恒言》中的用例,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象声词,形容风声或撞击声
例如《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中“林中咶喇的一阵怪风”,以及《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石头撞击声的“咶剌一声响”。这种用法通过拟声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或物体的声响。
形容大声说话
网页提到该词亦可形容喧哗的说话声,但未提供具体例句。此义项可能源于方言或古语中声音的引申,实际应用较少见。
注意: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罕用,且参考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在正式场合优先使用“哗啦”“咔嚓”等常见拟声词。若需深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醒世恒言》原注。
《咶剌》(读音:shè là)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发出嘶嘶声音的动作。
《咶剌》由左边的“口”字旁作为部首,“若”和“系”构成的偏旁,共有14个笔画。
《咶剌》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属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汇,用来表达一种特定的嘶嘶声音。
《咶剌》的繁体字为“㿙剌”。
在古代汉字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汉字规范,所以《咶剌》的字形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没有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作为参考。
1. 他看到蛇爬行的时候发出了一声咶剌。
2. 风从峡谷中吹过,发出了咶剌的声音。
1. 笑咶剌
2. 咶剌声
3. 咶剌叫
1. 嘶鸣
2. 呼啸
3. 嘈杂
1. 寂静
2. 安静
3. 沉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