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堠子的意思、堠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堠子的解释

古时筑在路旁用以分界或计里数的土坛。每五里筑单堠,十里筑双堠。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吴 僧《钱塘白塔院诗》曰:‘到 江 吴 地尽,隔岸 越 山多。’余谓分界堠子语也。” 元 张国宝 《罗李郎》第三折:“出 陈州 五里巴堠子,无明夜到京师。”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宋 谚:‘馋如鷂子,懒如堠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堠子是古代中国用于标记里程、边防或驿路的土石构筑物,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其名称源于“候望”之意,最初具有军事瞭望功能,后逐渐演变为兼具里程标识作用的设施。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堠子主要指“古代记里程或分界的土堆”,其形制多呈圆锥形或方锥形,顶部常插木牌或立石碑标明位置信息。

从功能演变看,堠子可分为三类:

  1. 里程堠:五里设单堠,十里设双堠,如唐代《通典》记载的“五里一堠,十里双堠”制度
  2. 边防堠:用于边境线标识,如汉代居延遗址出土的《永元器物簿》中提到的“亭堠”
  3. 驿站堠:配合驿传系统设置的方位标记,宋代《武经总要》详述其“筑土为台,四隅树旗”的形制

该建筑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的“里堆”“烟墩”均可见堠子形制遗存。现代考古发现,河西走廊留存的多处汉代堠址,其夯土层厚度达20-30厘米,印证了《汉书·匈奴传》中“筑城列亭至庐朐”的记载。

(注:由于《汉语大词典》网络版未开放公开访问,本文释义参照中华书局2002年版纸质权威辞书。考古数据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考古成果集》中的实地考察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堠子”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堠”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堠”指古代用于标记里程的土堆或石堆,类似今天的里程碑。通常每五里设一堠(短堠),十里设双堠(长堠),用以计算道路距离。例如苏轼诗中曾写“乱山横翠嶂,落日淡孤堠”,即描绘了这种路标。

  2. 结构与功能
    堠子多为土筑或石砌,部分会刻有文字标明里程,常设于驿道旁。它不仅是交通标志,也与古代邮驿系统相关,为传递文书、官员出行提供参照。

  3. 历史背景
    此制始于秦汉,隋唐后逐渐规范化。《唐书》记载“凡三里一候,五里一堠”,宋代《集韵》亦注“堠,封土为台,以记里也”。明清时期随驿站制度完善,堠的实用功能减弱。

  4. 其他含义
    在少数文献中,“堠”偶指军事瞭望台,但此义项与“堠子”的里程标记本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字典》或《辞源》等工具书,并注意结合文献中的上下文分析具体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安重奥内遨翔自得鄙俚浅陋财蓄长统靴衬贴殂丧大模大样大庭广众等离子态放诸四海而皆准風旋歌欢格物大舘工金瓜李之嫌鬼打恨惋和颜红螺慌惚徽婳汇款魂压怒涛饯别剪钱简少秸席军龄客火可有可无赉赠连山李白灵心毛边马郑灭宝民常内诇僄弃凄忾青琐闱青乌垄秦吉了人日绒毛社交他称田游通缄土阶吐芽万世师表侮谑相向销流袭常缀琐邪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