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w edge] 未修整的、粗糙的或未装饰的边(如凹形器皿的顶端或纺织品的边缘)
(1).经裁剪而没有缝缘的布边。 鲁迅 《彷徨·孤独者》:“他穿了毛边的白衣出现,神色也还是那样,冷冷的。”
(2).指书籍装订后不切边。 鲁迅 《书信集·致钱杏邨》:“此书原本要阔大一点,是毛边的。”参见“ 毛边书 ”。
(3).见“ 毛边纸 ”。
“毛边”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应用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工艺/版画领域
指在针刻(Drypoint)或雕版(Engraving)过程中,金属板表面因刻线形成的粗糙边缘。这种毛边可保留以营造柔和模糊的线条效果,但在凹版雕刻中通常会被刮刀去除,以确保线条干净利落。
纺织/日常用品
指未经修整的布边或器皿边缘,如裁剪后未锁边的布料、未打磨的凹形器皿顶端等。例如鲁迅在《彷徨·孤独者》中描述“毛边的白衣”,即指未缝边的布制衣物。
书籍装帧
特指书籍装订后未裁切的书页边缘,称为“毛边书”。这类书籍需读者自行裁切阅读,具有独特的复古风格。鲁迅曾提到“此书原本是毛边的”,即此类装帧形式。
纸张类型
简称“毛边纸”,是一种传统手工竹纸,质地疏松、吸墨性强,常用于书法或古籍印刷。其名称源于纸张边缘的粗糙质感。
总结
“毛边”既可指物理形态的粗糙边缘(如布料、版画),也可引申为特定文化产物(如毛边书、毛边纸)。其核心含义均围绕“未经精细处理的原始状态”展开。
《毛边》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物体边缘有细小分散的毛状物。比如一些纸张的边缘会有小颗粒状的物质,这就可以称为毛边。
《毛边》的字由“毛”和“边”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毛”的拼音是“máo”,它的意思是细小柔软的东西;“边”的拼音是“biān”,它的意思是物体的边缘或边界。整个字共有12个笔画。
《毛边》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简单明了,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边缘有细小毛状物”。在古代,纸张制作工艺不如现代发达,纸张边缘往往会有一些不平整的纤维,这些纤维就好像毛一样。因此,人们就用“毛边”来形容这种现象。对应的繁体字是「毛邊」。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毛边》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是略有差异的。具体而言,「边」这个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象形,形状接近于现在的“边”,还有一种写法是古人偏旁部首的一种变体,形状与现代的“边”非常相似。而“毛”字则基本上一致。
1. 这张纸的毛边真漂亮,增加了些许艺术感。
2. 她用剪刀修整了画的毛边,使其看起来更整洁。
一些与《毛边》相关的组词有:
1. 毛边袍:指边缘饰有毛边的袍子。
2. 毛边书:指边缘有毛边的书籍。
3. 毛边蕨:指叶缘有小毛边缘的蕨类植物。
与《毛边》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毛绒”、“毛状”等;反义词可以是“光滑”、“整齐”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