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豁达。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执事将推仁义之道,横天地,冠古今,则宜取奇伟閎通之士,使趋理不避荣辱利害,以共争先王之教於衰灭之中。”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姚先生 持论閎通。” 章炳麟 《再与刘光汉书》:“ 征南 于此最为閎通,而近世鯫儒,多谓借此以助 典午 。”
“闳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闳”本义为宏大、宽广,“通”指通达、贯通,组合后强调广阔而透彻的认知或境界。既可形容学识渊博、思维开阔(如“闳通之士”),也可指心胸豁达、不拘泥于细节(如“持论闳通”)。
该词带有较强的书面色彩,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学术讨论或文学作品中仍能体现精准的表达效果。需注意其与“宏通”等近义词的细微差异,前者更侧重“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闳通》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通达广阔。
《闳通》的部首是门(mén),总笔画为17画。
《闳通》的来源比较复杂,是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的复合词。《闳》是指门的闩扣,意为宽阔;《通》指通畅、通达。合在一起,表示大门宽阔,通行畅达。
《闳通》的繁体字为「閎通」。
在古时候,闳通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古代字典记载,闳通的古字形为「閎通」,其中「閎」部分字义与现代的《闳通》相同,而「通」部分也与今天的写法相似。
1. 他在业务上十分闳通,每次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这条道路是城市交通的要道,畅通无阻,可谓闳通。
闳才(才华横溢)、闳畅(广阔通畅)、闳达(通达广阔)、闳古达今(广博而博学)、闳识(博识)、闳士(杰出人士)。
辽阔、宽广、畅达、通畅。
狭窄、堵塞、不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