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属铠的意思、六属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属铠的解释

由六叶兕牛皮组连而成的铠甲。《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郑玄 注:“属,读如灌注之注,谓上旅、下旅札续之数也。革坚者札长。” 隋炀帝 《白马篇》:“文犀六属鎧,宝剑七星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属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防护装备,特指由六种不同部件组合而成的重型铠甲,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名称源于《周礼·考工记》中“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的记载,郑玄注:“属谓札续之数”,即甲片连缀的层数或段数。六属铠的形制与功能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形制结构(甲片连缀体系)

六属铠采用分段式结构,将铠甲按防护部位分为六个独立组件:胸甲、背甲、肩吞、腿裙、臂鞲、盆领(颈甲)。每部分由皮质或金属札片横向串联成“属”,再纵向叠压编缀,形成鱼鳞状或方片状甲面。这种设计兼顾灵活性与防护力,如胸背甲采用双层叠压,肩吞加装兽头形金属护肩,腿裙则延伸至膝上以保护下肢。其工艺体现了“合甲五属”技术的进阶发展,通过增加甲片叠层提升强度。

二、材质与工艺演变

早期六属铠以犀兕(犀牛)皮为主体(《周礼·考工记》),经髹漆硬化处理。南北朝时期随冶金技术进步,逐步发展为铁质札甲。河北景县北朝高氏墓群出土的铁铠实物显示,甲片以冷锻法制成,每片钻有12-16孔,采用“固定编缀”与“活动编缀”结合方式,使铠甲可随肢体活动伸缩。唐代《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亦载“甲之制十有二等”,六属铠属其中高阶形制。

三、军事与礼仪功能

作为将领专属装备,六属铠兼具实战与象征意义:

四、文化影响与演变

六属铠的“分段组合”理念深刻影响后世铠甲设计。北宋《武经总要》所载“步人甲”由1825枚甲片组成,延续了分部件编缀传统;明代罩甲更将胸背甲简化为整块钢板,仍保留腿裙、护臂等组件,可视作六属铠的简化形态。其名称亦被文学化运用,如庾信《哀江南赋》“护六属之甲”即以铠甲代指精锐军队。


参考文献来源

  1. 中华书局《周礼注疏》(2014年版)卷三十九《考工记》
  2. 《考古学报》:《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铁甲研究》(1973年第2期)
  3. 山西博物院:《北齐娄叡墓壁画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
  4. 王兆春《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网络扩展解释

“六属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解释(实物铠甲)

指由六片兕牛皮组连而成的古代铠甲。这一解释来源于《周礼·考工记·函人》的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这里的“属”通“注”,表示甲片连接的段落,兕牛皮因质地坚韧,制成的铠甲需要六片甲片连缀而成,故称“六属铠”。该词在隋炀帝《白马篇》等文献中亦有出现。

二、引申义(比喻用法)

个别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为成语的用法,比喻人的道德品质高尚,如同穿戴铠甲般坚固,包含仁、义、礼、智、信、忠六种美德。但此引申义未见于《周礼》《汉典》等权威古籍注释,可能是现代对词义的扩展解读。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线遍及表见鄙累彩章蚕盐成奸除目辞青鏦杀粹冲翠舘大騩大陆理性派淡水养殖电光绸东施顿阻度世犯色風鏡风雨连床敷疏该世高档皇教化钱简朴吉丢古堆景相就第崌山居位科聘孔炽乐洋洋凌遽栗薪捏塑泥中之对乾嘉齐格楞峥起痼青紫被体棋输先着期质骟猫山烧生贱十二道市井小人铜冶投胎脱真雾敞相机而行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