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苏武传》载有雁足传书之事,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后人揉合两事用“鸿鳞”指代书信。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感愤》:“望风怀想,引领临岐,喜接鸿鳞。”
“鸿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来源与构成
“鸿鳞”由“鸿雁”和“鱼鳞”两个意象组合而成,分别对应两个历史典故:
引申含义
后人将两者结合,用“鸿鳞”代指书信,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或信息传递的意象。例如明代许自昌《水浒记·感愤》中“喜接鸿鳞”即指收到书信的欣喜。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作为典故引用或文学修辞。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用例或近义词(如“鱼雁”“尺素”),可参考古典文学典籍或权威词典。
鸿鳞(hóng lín)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鸿”部分为左右结构,由“九”和“鸟”组成;“鳞”部分为上下结构,由“鱼”和“林”组成。
首先来看“鸿”字,它是一个双音节字,读作“hóng”。它的部首是“鸟”(niǎo),表示与鸟有关,同时它的右部是“九”(jiǔ),表示九个。因此,“鸿”可以表示九只鸟,也可以引申为庞大、众多。
接下来看“鳞”字,它也是一个双音节字,读作“lín”。它的部首是“鱼”(yú),表示与鱼有关,同时它的下部是“林”(lín),表示树木、森林。因此,“鳞”可以表示鱼的鳞片,也可以引申为众多的鳞片、排列密集。
据考究,"鸿鳞"是出自《诗经·大雅·鸿鹄》中的“鸿鹄在陈,鳞鳏在庙”,用以形容鸟类数量众多,鱼类鳞片密布的景象。在繁体字中,鸿字的“鳥”部分多加了一个点,鳞字的“鱼”部分则变成了“魚”。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差异。在古代,字的写法更为繁复,筆劃更多。例如,古时的“鳞”字写作“鱗”,具体包括甲、乙、丙、互相交叉的丁、廿、卄、卅七个笔画。
以下是一些包含“鸿鳞”的例句:
组词:鳞片(lín piàn)、鳞甲(lín jiǎ)、鸿运(hóng yùn)、鸟鳞(niǎo lín)。
近义词:众多、成群、密布。
反义词:寥寥、稀少、空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