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河役的意思、河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河役的解释

(1).指治理 黄河 的夫役。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 河 役。”

(2).谓治理 黄河 之劳役。《宋史·河渠志一》:“又闻 河 役将动,往往伐桑毁屋,无復生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河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专项劳役,指官府征调民力从事河道治理的强制性劳动,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维度:

一、词源释义 "河役"为复合词,"河"指自然河流,"役"即劳役,合指以河道工程为核心的徭役形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治理河道的劳役",特指政府组织的水利工程劳动。

二、历史形态

  1. 季节性征调: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每年汛期前征发沿河州县丁壮加固堤防(《宋会要辑稿·食货》)
  2. 工程分类:包含堤防修筑(如明代黄河大堤)、漕渠疏浚(如元代通惠河工程)、决口抢修等类型
  3. 服役标准:唐代《水部式》规定"每岁一丁役二十日",特殊灾年可延长至四十日

三、实施特征

  1. 强制性质:《明实录》载嘉靖七年"发河南、山东夫五万治河",体现官府强制性
  2. 跨区协作:清代河道总督统筹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河工,形成区域协作机制
  3. 技术传承:保留有宋代《河防通议》、清代《安澜纪要》等河工技术典籍

四、社会影响

  1. 经济层面:元祐年间汴河岁修"费钱百万,役夫十万",造成地方财政压力(《续资治通鉴长编》)
  2. 文化记忆:民间形成"河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于黄河水利博物馆
  3. 制度演变: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改革后,逐步向雇募制过渡

网络扩展解释

“河役”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与治理黄河的劳役相关。根据多个来源的考证,其解释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含义
    “河役”指古代为治理黄河而征调的劳动力或劳役任务,包括疏浚河道、修筑堤坝等工作,目的是防洪护田、保障民生。该词由“河”(黄河)和“役”(劳役)组成。

  2. 具体历史背景

    • 夫役征调:北宋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提到“州县仍催给河役”,反映当时大旱年间仍强制百姓参与黄河治理的徭役。
    • 工程影响:《宋史·河渠志》记载河役导致百姓“伐桑毁屋,无复生计”,说明此类劳役对民生的沉重负担。
  3. 延伸意义
    该词也代指治理黄河的整个工程体系,涵盖组织、实施及管理流程。

“河役”既是具体劳动力征调,也象征古代水利治理的社会成本,常见于宋代文献,体现黄河治理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汉典或《宋史》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艾毕暗射安养拜褥包钞並轂步六孤哺乳动物惭栗叱罗从政刀麻儿道妪雕钻独运发杠风彩凤节敷天睾牢隔舱钩牝观池合元音华簪检促交侵惊乍旧识寄与快爽蜡蜂凌波仙子流靡笼括隆时啮蚀牛津披覆泼墨紫清颷任重瑞禽润济生毛使用寿夭双款熟铁挑字眼蹄閒三寻王时卫鹤微漠吾道无纪律物像小戾郄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