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ta;the least bit] 两个很小的计量单位,极言数量之小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毫与厘的并称。泛指长度、尺寸。 唐 柳宗元 《梓人传》:“计其毫釐,而构大厦。”
(2).指毡毯之类毛织物。《敦煌曲子词·<长相思>之三》:“作客在江西,得病卧毫釐。”
(3).比喻极微细。毫、釐均是微小的量度单位。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官高势重,力足拔才,而不能发毫釐之片言,进益时之翘俊也。”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近代诸儒以道学相高尚,论古人毫釐必计。” 清 赵翼 《赠写照沉照》诗:“写照乃以人为的,毫釐差輒谬千里。”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工业品却应有尽有,形式上看来和‘西洋’货无毫厘差别。”
毫厘是汉语中表示极微小量的复合量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与量值定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毫"为十进制单位,1毫=0.001尺;"厘"则为1厘=0.01尺,二者组合后构成"毫厘"这一复合量词,特指长度单位中千分之一级别的细微差值。该词常见于强调精确度的语境,如工程测量、工艺制作等领域。
引申义与语用特征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毫厘"在引申用法中多作比喻义,表示事物间难以察觉的微小差别,常与否定词连用构成"毫厘不差""毫厘不爽"等固定表达,体现汉语追求精准性的语言特点。例如:"这两件文物虽外形相似,纹饰细节却存在毫厘之别"。
成语典故与历史溯源
汉典(zdic.net)收录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成语,源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生动诠释了微小误差可能导致重大失误的哲理。该典故被《汉书·司马迁传》沿用后,使"毫厘"成为中华文化中警示慎微的典型意象。
相关词语体系
在权威辞书《辞海》(第七版)中,"毫厘"与"锱铢""丝毫"构成近义词组,但存在程度差异:"锱铢"侧重重量单位(1锱=6铢),"丝毫"则源自蚕丝计量,而"毫厘"始终保持着明确的十进制量值特征,这种精确性使其成为法律文书、科技文献的常用术语。
文化认知维度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显示,作为古代度量衡体系遗存,"毫厘"的持续使用印证了中华文明对精细度的执着追求。其构词逻辑(毫+厘)遵循汉语量词组合的递进规则,符合"大数冠小数前"的汉语数量表达规律。
“毫厘”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极小的数量或细微的差别。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毫”和“厘”均为古代极小的计量单位:1厘=10毫,1分=10厘(部分文献定义略有不同)。两者并称时,表示极微小的长度或数量,如“不差毫厘”。
比喻细微差别
“毫厘”常用于强调事物间极小的差距可能引发巨大后果。例如:
表达精确性
如“毫厘不爽”形容分毫不差,常见于对测量、计算等严谨场景的描述。
部分文献提到“毫厘”在古代可指毛织物,但此用法现代已罕见。核心含义仍聚焦于“极小量”的抽象概念。
案抚阿爷白地钱柏乐不逼补钉不秋草捕影惩贬程奏谌容臣使赤风痴人除毁萃辱丹霄路道方擣珍颠没东邦负版盖韭官拘归厚古仪还赃寒碎憾惜浩阔降变釂鼓极卜截趾适履金华禁酒峻严拘牵淩晷灵翼李师师卖男鬻女茂绩媒主目光乔才荣宗耀祖山东诏舍采摄居失约手函刷地四美诵弦嘽嘽唾手可取围猎彣彣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