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翰院的意思、翰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翰院的解释

翰苑。 唐 王勃 《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偶同金碧,暂照词场。 巴 汉 英灵,潜光翰院。” 明 沉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下官 瀛洲 夺锦,翰院谈经,得接丰仪,自知欣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翰院是中国古代中央官署机构"翰林院"的简称,最早见于唐代文献。该词由"翰"(本义为长而硬的羽毛,引申为文辞、笔墨)与"院"(官署机构)组合构成,特指以文墨职事为核心的国家机构。

在历史沿革中,翰院建制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初称"翰林待诏院",宋元时期发展为学士院,至明清两代定型为"翰林院"制度。其核心职能包含三大方面:(1)起草诏书敕令,(2)修撰国史典籍,(3)为皇室提供经筵讲学。明代《翰林记》记载其"职在制诰、史册、文翰之事"。

作为中国古代文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翰院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入选者需通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唐代要求"进士及第者试文三篇",宋代增设"制科"选拔制度。著名文人如苏轼、张居正等均曾任翰林学士。

该机构在清代达到鼎盛,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翰林院设掌院学士二人(满汉各一),下属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官职,既承担《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工程,也负责科举考试的命题阅卷工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着清末新政推行,这一延续千年的文化机构最终裁撤。

网络扩展解释

“翰院”是一个具有文化历史渊源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翰院(hàn yuàn)原指古代文人聚集的场所,后泛指书院、学府或学术机构,尤其强调其文化学术氛围和权威性。例如唐代王勃的《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中“潜光翰院”一词,即用此意。

二、词源与历史演变

  1. 词源:“翰”本义为毛笔(如“翰墨”),象征书写与文采;“院”指官署或府邸,两者结合代指与文书、学术相关的机构。
  2. 古代用例:
    • 唐代:指文人雅集之地,如“巴汉英灵,潜光翰院”(王勃)。
    • 明代:扩展为学术机构代称,如“翰院谈经”(沈鲸《双珠记》)。

三、现代含义

现代多用于比喻性表达,可指:

四、相关词汇

与“翰苑”相通,后者更常见于古籍(如《汉典》等文献)。两者均强调文墨荟萃之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办造被诏辨讼裁当才属产的沉毅寡言出群蹄答和待养单向倒日彫甍帝廷防小饭饲飞泉膹郁佛光袴工徒贵庾还行豪横跋扈核丝后约蕙草汇类活翻简率溅沫金莲华炬橛株驹老爷子脸上练要疠瘥美姿姿排拓跑辙恰来切勿啓复清放倾国穷素曲屋肉薄三贞沙帽眚目爽俊私嗜宿雾趟马汤炭蛙鸣蚓叫无暨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