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苦,凡事俱空。后亦用作佛门的代称。 南朝 梁武帝 《摩诃般若忏文》:“观夫常乐我浄,盖真常之妙本,无常苦空,乃 世祖 之累法。”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苦空无我,无量妙义,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引》:“为 老氏 之道者曰清静,为 释氏 之道者曰苦空。由清静而之於长生,繇苦空而之於顿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有方士亦自造伪经,多作异记,以长生久视之道,网罗天下之逃苦空者。”
“苦空”是佛教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佛教核心思想
源自“苦空无我”理论,其中:
引申为佛门代称
宋代苏轼在《胜相院经藏记》中以“苦空无我”概括佛法精义,后世常以此词指代佛教修行。明代胡应麟更将“苦空”与道家“清静”并列,突显其宗教属性。
世俗化成语用法
在非宗教语境中,该词衍生出“历经煎熬却终无所获”的涵义,反映对执念的反思,例如形容长期等待却落空的境遇。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原义侧重哲学层面的生命观,而世俗用法更偏向情感体验,两者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理解。
《苦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它的意思是“空虚而令人痛苦”。
根据部首和笔画,苦空的部首是“艹”,总共有11个笔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中的“空”概念,佛教认为人们痛苦的根源是对事物的执着和贪欲,只有放下执着和贪欲,才能达到内心的空灵和解脱。所以,“苦空”可以理解为在苦难和痛苦中追求内心的空灵和解脱。
对于繁体字的写法,可以用「苦空」表示。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苦空」的形状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似。
以下是一个例句中使用「苦空」的示例:
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苦空的痛苦与迷茫,他迫切地想要找到解脱的办法。
以下是一些与「苦空」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苦涩、苦恼、空虚、苦痛
近义词:苦楚、痛苦、煎熬、苦闷
反义词:快乐、满足、幸福、心满意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