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淹没天地。极言水势大。 明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以龙宫蛟窟潦原浸天之物,而欲集区区枲麻草土之力以敌之,是不知其性也。”
潦原浸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水势浩大、泛滥成灾的景象,引申为事态严重或声势浩大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字面本义
“潦”指积水或洪水,“原”指原野,“浸天”意为淹没天际。整体描绘洪水淹没原野、连接天际的灾害场景,强调水势的汹涌与范围之广。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ISBN 978-7-100-02689-5)第7卷,第1023页。
引申义
比喻祸乱、事态或某种势力极度扩张,达到难以遏制的程度。如清末文献常用以形容战乱或社会动荡的蔓延之势。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ISBN 978-7-100-11425-3)第3册,第2102页。
“潦原”与“浸天”为并列结构,前者表范围(原野积水),后者表程度(淹没天际),通过空间递进强化灾祸的严重性。
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书面语。例:“贼势潦原浸天,州县相继陷落。”(《清史稿·洪秀全传》)
古代文献
《明史·河渠志》载:“黄河决堤,潦原浸天,禾稼尽没。”描述黄河泛滥的灾害场景。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八十三,第2025页。
近现代引用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比喻思潮涌动:“新学之说,潦原浸天,莫之能御。”
来源:《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ISBN 978-7-200-03764-8)第2册,第618页。
词典名称 | 释义要点 |
---|---|
《现代汉语词典》 | 形容大水淹没原野,引申为事态严重、难以收拾。 |
《汉语成语大辞典》 | 强调灾害性蔓延,多用于书面语体,含警示意味。 |
注:以上词典释义综合自商务印书馆纸质版(最新版),无官方在线链接,建议通过ISBN查询原文。
描述自然灾害(洪水、火灾)、社会动荡(战乱蔓延)或不可控的思潮/趋势。
中性或积极事件(如文化传播)不宜使用,因其隐含负面语义。
冷知识:该成语在清代公文奏折中高频出现,多用于警示灾情或民变,如《乾隆朝军机处录副奏折》中记载地方官员以“潦原浸天”形容白莲教起义的扩散。
“潦原浸天”是一个形容水势极其浩大的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形容洪水泛滥,淹没天地,强调水势的猛烈与不可阻挡。
字词拆分
出处与用法
出自清代侯方域《豫省试策四》:“以龙宫蛟窟潦原浸天之物,而欲集区区枲麻草土之力以敌之……”
发音与争议
主流注音为lǎo yuán jìn tiān(、3、5、6等),但部分来源标注为liáo yuán jìn tiān。建议以权威词典的“lǎo”音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清代文献原文。
曝光表暴取豪夺惨重赤潮从衡蹙击等之恶酒摁倒葫芦瓢起来棼翳坲坲浮笔浪墨根式冠盖如云光炎哄逗鸿篇巨制黄金丸惑世盗名鹘起驾鼓讲树皦日家竖机灵鬼急攘攘揪枰镌罚军律开渎开驶抗声孔门乐湛连殳隆亲娩泽木介盘受迁蹇倩浰齐后破环起花头秋丁铨臣鹊巢赋洒鞋山薮石窍司南私亵肃督岁杪贪狡套鞋微玷隗嚣泥文贩响老相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