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剃发并带上脚镣。古代的一种刑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律坐髡釱而役者,敕黥窜以为卒。”
“髡釱”一词由两个生僻汉字组成,需分别解释:
髡(kūn)
古代刑罚之一,指剃去头发的羞辱刑。这种刑罚在秦汉时期常见,兼具肉体与精神惩罚的双重性质。《汉书·刑法志》记载「髡钳为城旦舂」,即剃发后强制劳役。
釱(dì/dài)
多音字,主要有两种含义:
组合理解
“髡釱”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可能是古文中的临时组合,字面可理解为「剃发+戴脚镣」的复合刑罚,但缺乏明确文献用例。建议在具体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含义。若源自古籍,可能指两种刑罚叠加;若为现代生造词,则需作者自行释义。
《髡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剃掉或削减头发。它通常用来形容在古代中国,帝王或统治者会对官员或囚犯进行酷刑,剃光他们的头发。
《髡釱》的整个字由21画组成,它的部首是“髟”(头发部首),表示与头发有关。而在这个字的后半部分,右侧是“弋”(象征箭的弓部分),表示动作的进行。
《髡釱》这个词在《康熙字典》中有出现,它的繁体字是“髡髲”。在古代,这个词特别与剃光头发的惩罚行为有关。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区别。在《说文解字》中,它的写法是“髡鬹”。这是因为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构造与现代稍有不同。
1. 皇帝下令对叛逆的官员进行髡釱,以示惩罚。
2. 囚犯们被髡釱后,被带上巨大的耻辱。
组词:髡发(剪掉头发)、采割(剪切)、缩减(减少)。
近义词:剃发、剃头。
反义词:栽发(种植头发)、养发(保养头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