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髡釱的意思、髡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髡釱的解释

剃发并带上脚镣。古代的一种刑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律坐髡釱而役者,敕黥窜以为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髡釱是古代刑罚制度的复合术语,由“髡”与“釱”两种刑罚形式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研究》的考据,该词可作如下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溯源

  1. 髡(kūn):象形字,《说文解字》释为“剃发也”,原指剃去头发的刑罚。此刑起于周代,《周礼·秋官》记载“髡者使守积”,属五刑之外的耻辱刑。
  2. 釱(dì):形声字,《玉篇》释为“以铁锢足”,即铁制脚镣。东汉郑玄注《尚书》云“釱,胫钳也”,指束缚下肢的刑具。

二、复合刑罚特征

“髡釱”作为并科刑,常见于秦汉律令。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重犯需同时受髡刑(剃发示辱)与釱刑(戴镣劳役),兼具肉体惩戒与身份贬损的双重功能。此刑至魏晋时期逐渐被徒刑取代。

三、文化引申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该词衍生出“身心束缚”的象征意义。如唐代柳宗元《封建论》以“髡釱之徒”喻指受制度禁锢者,反映古代知识分子对人身自由的哲学思考。

四、现代研究定位

当代法史学界将“髡釱”归入身体刑范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制通史》考订,其刑期通常为五至七年,主要适用于盗窃、逃亡等罪名,体现了早期刑罚的连坐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髡釱”一词由两个生僻汉字组成,需分别解释:

髡(kūn)
古代刑罚之一,指剃去头发的羞辱刑。这种刑罚在秦汉时期常见,兼具肉体与精神惩罚的双重性质。《汉书·刑法志》记载「髡钳为城旦舂」,即剃发后强制劳役。

釱(dì/dài)
多音字,主要有两种含义:

  1. 读dì时:指铁制脚镣,古代刑具,《史记·平准书》提到「釱左趾」即左脚戴镣。
  2. 读dài时:通假“轪”,指车毂末端的金属套,属器物部件。

组合理解
“髡釱”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可能是古文中的临时组合,字面可理解为「剃发+戴脚镣」的复合刑罚,但缺乏明确文献用例。建议在具体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含义。若源自古籍,可能指两种刑罚叠加;若为现代生造词,则需作者自行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屋之士逋臣昌时初赛促遽当午点鬼簿耑啓对捍多元化妃呼豨腹悲釜鼓附骥攀鸿恭承鞲鹰好语赫赫英名横索宏亮谎汉子华他家破人亡解折惊喜交加居大不易开弓没有回头箭抠字眼枯笑冷语冰人料物历精为治李十郎六尺马聋竈履历片緑沁沁扪膝迷惑视听明白命教明洁朴戆屏拥坯冶铅粉牵合附会遣制齐心同力辱玷如雷灌耳三头不辨两纔恰神龙马壮视远步高投弃卫卒文深五一六通知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