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夏书的意思、夏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夏书的解释

指记载 夏 代史事的书。《尚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杨伯峻 注:“三句在今《尚书·益稷》。”《国语·周语上》:“《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 韦昭 注:“《夏书》,逸《书》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夏书”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综合参考权威辞书解释如下:

一、字面释义:指夏朝的历史文献或记载

指中国历史上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的官方文献或史册。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释为“记载夏代史事之书”。

例证:《左传·昭公十二年》引述“《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即指夏代流传的文献。


二、典籍特指:《尚书》中的夏朝篇章

特指儒家经典《尚书》(《书经》)中记载夏朝史事的四篇文献:

  1.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与九州地理划分。
  2. 《甘誓》: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
  3. 《五子之歌》:太康失国后其弟的讽喻诗。
  4. 《胤征》:胤侯征讨羲檄文。

    来源:《辞海》(第七版)定义:“《尚书》组成部分,含《禹贡》《甘誓》等篇。”

    注:部分学者认为《禹贡》成书于战国,但传统分类仍归为夏代文献。


三、引申意义:泛指上古历史文献

在广义语境中,可代指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历史文本。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例:“后世常以‘夏书’借指三代(夏商周)之典籍。”


文化价值

“夏书”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文献载体之一,是研究夏朝政治制度、地理文化及思想观念的核心史料,在历史文献学中具有奠基意义。其内容虽经后世整理,仍为追溯华夏文明源头的重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夏书”是《尚书》中记载夏代史事的篇章统称,其具体含义及学术争议如下:

  1. 基本定义
    传统观点认为,《夏书》包含《尚书》中的四篇文献:

    •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与地理划分
    • 《甘誓》: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
    • 《五子之歌》:太康失国后五位宗室子弟的哀歌
    • 《胤征》:胤侯征伐羲檄文
  2. 学术争议
    现代研究对部分篇章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 《禹贡》被普遍认为是战国时期托古之作,内容反映后世地理认知;
    • 《五子之歌》《胤征》被判定为伪《古文尚书》内容;
    • 《甘誓》可能原属《商书》,后被归入夏代文献。
  3. 历史引用
    早期典籍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曾引《夏书》内容:“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此句现存于《尚书·益稷》篇,反映先秦时期对《夏书》的引用传统。

注:陆游《读夏书》诗虽提及夏代史事,但属文学创作,未提供词义相关补充。

别人正在浏览...

阿侄班联包括避者达币重言甘茶卤儿唱到超轶痴迂葱绿大方之家打瞌铳当院店肆钢七郎当关怀备至汗鳖会禀江左扃堂久仰口渴口口声声拦遮黎歌廪膳生拢头面刺蛑贼陪隶毗邪怯怯衾被请祷揉炼三大殿涉人师大实地食忌石碣失精落彩时时使羊将狼守母守身如玉属请谈士跳鸡模髫孺通邑大都外和外候诬捏无头公案无头鬼下江相安无事衔凄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