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童子科的意思、童子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童子科的解释

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宋史·选举志二》:“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文献通考·选举八》:“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亦省称“ 童科 ”。 陈衍 《元诗纪事·黎崱》:“ 崱 字 京高 ,号 东山 , 安南 人,九岁试童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童子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特设的考试科目,专为天资聪颖的儿童设立,旨在选拔和培养少年人才。其核心含义与历史特点如下:

一、核心定义

童子科又称“童子举”“童子试”,是唐宋时期针对未冠(未满20岁)少年设立的科举考试科目。应试者需熟读经史、擅长诗赋,通过者获“童子出身”资格,可免解试直接参加礼部试或授官职。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8卷第112页“童子科”词条。

二、历史沿革与制度特点

  1. 起源与发展

    唐代始设童子科,规定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者可荐送考试;宋代进一步规范,年龄放宽至十五岁,考试内容以背诵经书、诗赋创作为主。

    来源:刘海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6页。

  2. 考试形式与标准

    考生需通过州府推荐,由礼部主持考核。如南宋要求背诵经书九通、作诗六首,全通者破格授官(如赐进士出身),部分合格者免乡试资格。

    来源: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童子举”制度条目。

三、社会影响与争议

童子科虽为神童提供晋升通道,但宋代以后因功利化倾向遭批评。如司马光指出“童子科徒贵诵书,恐损志气”,明代最终废止该科,仅保留“神童”荐举传统。

来源: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商务印书馆)第四章“特种考试”。

四、文化意义

童子科反映了古代“早慧教育”理念,如唐代刘晏、宋代杨亿均由此入仕。其制度设计体现了对少年英才的制度化选拔,成为科举多元人才体系的组成部分。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科举文化”专题(公开学术资源)。


参考来源标注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2. 刘海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3.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4.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
  5. 故宫博物院“科举文化”专题(公开学术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童子科”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童子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门为儿童或少年设立的选拔科目,旨在选拔年幼聪慧的人才。汉代称为“童子郎”,唐宋后多称“童子举”或“圣童”。

2. 历史演变

3. 考试内容与特点

4. 历史意义
童子科是古代早期教育选拔的独特机制,为寒门早慧儿童提供晋升途径,但后期因过于强调背诵而逐渐衰落。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文献通考·选举八》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北京大学图书馆别渎碧幢尝炷齿齿鸱峙崇堕词波瘯瘰代沟淀积點首顶祝反间计封拜干眼症隔音规矩绳墨过期海水声速和平鸽黄茅秋化杖获敛胡扑搭呼吸道检节见恕经幢卷班局任坎井之鼃考述筷子黋朗苦头梁子令姿鵱鷜梦笔摩触南货浓妆偏憎乾衡弃妻取之不竭上下水瞬息之间悚敬铁页子铜版画痛诮屯滞瓦解土崩望洋兴叹微涡无门先考闲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