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替的意思、献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替的解释

见“ 献可替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替(xiàn t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献”与“替”二字组合而成,本义指臣子对君主进献可行之策(献)并废止不可行之策(替),后引申为进谏、辅佐之意。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单字释义

    • 献:本义为奉上、进献,引申为提出建议。《说文解字》释:“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后泛指进言献策。
    • 替:本义为废弃、更替。《说文解字》注:“替,废也。”引申为废止不当之策。

      二字合成后,强调“建言”与“革弊”的双重行为。

  2. 词源演变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臣献其可否,君制其献替。”指臣子提出建议供君主裁决取舍。汉代后成为固定政治术语,如《后汉书·胡广传》载:“臣以献替为忠。”


二、核心含义

  1. 政治语境

    指臣子通过进谏辅助君主决策,既包括建言(献),亦包含匡正过失(替)。如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求谏》云:“献替讽谏,所以安国利民。”

    来源: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引申用法

    后扩展为一般性的“建言献策”,如宋代苏轼《谢馆职启》:“献替之益,未闻于民。”

    来源:《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三、典籍例证

  1. 史书用例

    • 《梁书·贺琛传》:“每见高祖,与论政道,献替多允。”

      来源:《梁书》(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 《宋史·赵普传》:“普尝以天下事为己任,献替可否,政事多决于普。”

      来源:《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文学化表达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称:“献替之言,必出于忠诚。”强调谏言的道德属性。

    来源: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现代关联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罕用,但衍生出成语“献可替否”(《左传·昭公二十年》),指提出可行建议、废止不当措施,仍用于公文或学术论述。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五、权威参考

  1. 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献替: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615页。

    • 《辞源》(修订本):

      “臣下向君主进言,建议可行之事,废止不当之策。”

      来源:《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2015年。

  2. 学术研究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献替’属政治术语,反映古代君臣互动模式。”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网络扩展解释

“献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àn tì,其核心含义源于成语“献可替否”,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对君主进谏时,提出可行的建议(献可),废止不可行的措施(替否)。具体表现为:

  1. 劝善规过:通过建议帮助君主完善决策。
  2. 兴革议政:针对国家事务提出改革或调整方案。

二、出处与演变

三、用法与示例

四、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适摆饭白足傍绝碧涟擘划不服不情常顺倒产东家夫子妒痴二红而况方山子番进繁略高纬度公乘孤甥好处费化胎隳颠隳凌解疑释惑矜愎荆魏锦笮稘岁锯梁寇害跨班老实圪蛋两虎粮料使灵柩林冠妙力墨盒子募集闹天宫怒发剽获切中要害蛩蛩巨虚羣贤散勇眚目试尝十二红石流黄耍货胎位腾牒田袍跳蹦梯城无声无臭相悖笑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