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沮丧涣散;溃散。《三国志·魏志·毋丘俭传》:“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 淮 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北齐书·孙腾传》:“ 腾 以朝廷隔絶,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於 高祖 , 高祖 从之,遂立 中兴主 。” 唐 柳宗元 《晋问》:“风云失势,沮散远去。”
“沮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ǔ sàn,其核心含义为因沮丧、挫败而导致士气涣散或群体溃散。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因情绪低落、失去信心而引发的涣散状态,多用于描述群体(如军队、团队)因士气受挫导致的溃败或解体。例如《三国志》中记载的“众心沮散,降者相属”,即士兵因斗志丧失而投降或溃逃。
构词分析
以上解释综合了《三国志》《北齐书》等古籍用例,以及现代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
《沮散》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表示人的意志消沉,心情失落,士气低落,无法集中精力。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情绪低沉,状态消极的表现。
《沮散》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氵”和“散”,它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其中,“氵”是“水”字的上半部分,表示与水有关;“散”是一个单独的部首,表示分散、散开的意思。
根据笔画计算,汉字“沮”有8画,“散”有12画。
《沮散》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魏风·击鼓》,其中有一句“缦(màn,指黯淡无光)缦于河之洲,洲之沮洮”。在这里,“沮洮”即表示心情消沉,士气低落的状态。
《沮散》的繁体字为「沮散」,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可以将《沮散》分别写成「沮斲」。其中,“斲”是古代的一种写法,与现代写法的“散”音同义近,表示松散、分散的意思。
1. 他刚刚失去了工作,心情沮散,整天无精打采。
2. 考试失败后,他的士气完全沮散了。
沮丧、沮丧不堪、沮丧万分、沮丧透顶
失望、消沉、颓丧、低落、疲惫
振奋、鼓舞、激励、激情、激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