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以高傲的态度对待。《古尊宿语录》卷十三:“来日将迴, 燕王 下先锋使,闻师不起,凌晨入院,责师慠亢君侯。师闻之,乃出迎接。”
慠亢(拼音:ào kà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慠”与“亢”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傲慢刚直,形容人性格或态度上的高傲不屈。以下从字形、字义及典籍用例角度分析:
《说文解字》释为“倨也”,即傲慢、轻视他人之意。从“心”(忄)部,强调心理状态的高傲自满。如《汉书·萧望之传》有“恃慠不逊”之语,指倚仗傲慢而不谦逊。
本义为“人颈”(《说文》),引申为“高”“刚强”。《广雅·释诂》注“亢,强也”,含刚直不屈之意。如《庄子·人间世》称“亢鼻”喻性格倔强。
“慠亢”属同义复词结构,二字均含“高傲不屈”之义:
“(李)充迁侍中,性慠亢,不避权贵。”指李充升任侍中后,仍保持高傲刚直的性格,不趋附权贵。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然非慠亢之过,实忌才之病也。”此处以“慠亢”批判文人恃才傲物的陋习。
现代汉语中“慠亢”已罕用,其义由近义词“倨傲”“桀骜”等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时仍需注意其特定文化内涵,即士人阶层对“刚直不阿”与“过度自负”的辩证认知(参考《古汉语词汇学导论》)。
参考资料
“慠亢”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慠”和“亢”两个汉字组成,主要表示态度高傲、不卑屈之意。以下是详细解析:
慠(ào)
通“傲”,指傲慢、自高自大。古文献中常与“傲”通用,如《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记载的“责师慠亢君侯”即用此义。
亢(kàng)
原指人颈前部(喉咙),引申为“高”“刚强”或“极度”。例如《庄子·人间世》提到“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此处“亢”形容鼻孔高挺。在性格层面,“亢”可表示高傲不屈,如“亢直”(刚强正直)。
“慠亢”组合后,表示以高傲的态度对待他人,带有贬义色彩。例如《古尊宿语录》中描述僧人因态度傲慢被燕王使者责备,后僧人“出迎接”以示修正。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古尊宿语录》等禅宗文献。
拔羣出萃变服兵房不吝珠玉不名斥道寸名当阑打市语得辛佃户骶椎二分明月法出一门肥鱼大肉分道扬镳風筌孤寡不谷锢南山果实横标何须后丞厚直乎哉贱老较着伽他金籝迥躅酒窟绩织开出立春轮班没心没想木星碾磙子赔帐铺派牵扳懃懃七十鸟饶减瑞颠闪离私产制度抬粮特贷钿朵调胹土灰图为不轨兔竹委藏维妙维肖狎处下跪香轮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