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陡峭,高峻。
(2).严厉苛刻。 清 王念孙 《广雅疏证·释诂一》“陖……急也”:“ 王襃 《四子讲德论》云:‘宰相刻峭,大理峻法。’峻峭与陖陗同。”
(3).湍急。 章炳麟 《人滩说》:“ 人滩 者,水至陖陗,南岸有青石,夏没冬见。”
“陖陗”一词由“陖”和“陗”组成,需结合单字含义理解:
陖(jùn)
同“峻”,本义指山势高而陡峭,引申为严厉、深刻、艰深之意。例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高也”,可用于形容山体险峻或文意艰涩。
陗(qiào)
同“峭”,表示陡直险峻,如“峭壁”,也指严厉、冷峻,如“峭刻”。
组合义推测:
“陖陗”可能为叠义复合词,强调山势陡峭险峻或文风、性格的严厉艰深。例如:“山崖陖陗”形容山体高耸陡峭,“文意陖陗”指文章艰涩深刻。
注意: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或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或提供更多用例以确认细节。
《陖陗》是一个汉字词,读音为jùn qióng。这个词形容土地沉降、下沉或陷落于水中的情况。它源自于古代文献,常出现在描述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
《陖陗》共包含两个部首:阝(阜)和⻗(彡),拆分成七个笔画。
《陖陗》的繁体写法为「陷陷」。
在古代汉字中,陖陗的写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写法有「陧陧」、「隽隽」、「隳隳」等。这些不同的写法在古代文献中广泛使用。
1. 暴雨过后,整个村庄被洪水淹没,房屋纷纷陖陗。
2. 在地震中,许多建筑物陖陗于地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陖陗的相关词汇有:陷阱、陷落、陷入、降落等。这些词汇都与陖陗描述了物体或人陷入某种状态或地点。
与陖陗相近的词汇有:陷入、沉陷、崩塌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物体下沉、陷入或崩溃的情况。
与陖陗相反的词汇有:浮出、上升、出土等。这些词语描述了物体从水中升起、上升或离开地下的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