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陡峭,高峻。
(2).严厉苛刻。 清 王念孙 《广雅疏证·释诂一》“陖……急也”:“ 王襃 《四子讲德论》云:‘宰相刻峭,大理峻法。’峻峭与陖陗同。”
(3).湍急。 章炳麟 《人滩说》:“ 人滩 者,水至陖陗,南岸有青石,夏没冬见。”
陖陗(jùn qiào)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形容词性连绵词,主要用于形容山势或地形的陡峭险峻。以下从字形、读音、释义及文献用例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二字均属“阝”部,本义皆与山势相关,组合后强化陡峭之意。
形容山势高峻陡峭
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陖陗,谓山形斗直峻拔。” 例:
《汉书·扬雄传》引《甘泉赋》:“陖陗离宫,般以相烛。” 颜师古注:“陖陗,险峻貌。”
引申为严峻、苛刻
由山势险峻隐喻人性或法度严苛,如:
《新唐书·李绛传》:“法令陖陗,吏持下急。” 指律法严酷。
二字合成后,见于汉代文献,属叠韵连绵词(均属上古音幽部),后世多作“峻峭”。
“陖”释为“山高而陡”,“陗”释为“陡直;高峻”,并举《淮南子·缪称训》“山陗者崩”为证。
标注“陖陗”为同义复词,强调其形容“山势险峻不可攀援”的意象。
现代汉语中,“陖陗”已被“峻峭”“陡峭”替代,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地域方言(如陕西方言保留“陗峭”形容地势)。其构字理据仍体现汉字“形义相生”的特点,是研究自然地貌词汇的典型例证。
文献来源:
“陖陗”一词由“陖”和“陗”组成,需结合单字含义理解:
陖(jùn)
同“峻”,本义指山势高而陡峭,引申为严厉、深刻、艰深之意。例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高也”,可用于形容山体险峻或文意艰涩。
陗(qiào)
同“峭”,表示陡直险峻,如“峭壁”,也指严厉、冷峻,如“峭刻”。
组合义推测:
“陖陗”可能为叠义复合词,强调山势陡峭险峻或文风、性格的严厉艰深。例如:“山崖陖陗”形容山体高耸陡峭,“文意陖陗”指文章艰涩深刻。
注意: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或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或提供更多用例以确认细节。
抃舞鼻青眼乌唱双簧趁笔称觞齿穉舂人怵怵莼菜诞谬大盘大碗点子吊死鬼硐砂逗趣儿顿缨二氏方陈芳冽冯赖分委傅彩羔丝哈密含油层机窆金汁旧契爵邑拘引具载躐居吝简六管六饮利诱龙藏龙公竹履绳马披溺情蔃莍戕生浅图栖憩秋报晒书首座数独书刊号庶慎贪名逐利天罚铁幕通才练识违道委随沃荡乌托邦霄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