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龙臧 ”。《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因以“龙臧”指潜藏勿用。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轩辕 、 神农 、 赫胥 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
亦作“ 龙臧 ”。龙宫的经藏。指佛家经典。佛经故事相传 龙树 入龙宫赍《华严经》。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唐 沉佺期 《乐城白鹤寺》诗:“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 清 黄宗羲 《青词》:“爰集胜侣,用翻龙藏,清梵悠长,儼慈音之在邇。”见“ 龙藏寺碑 ”。
“龙藏”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解析:
源自佛教传说,指代大乘经典。据《汉典》等记载,佛教高僧龙树曾从龙宫取得大乘经典并传播人间,故佛经被称为“龙藏”。例如唐代碑文《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中“演龙藏于三千世界”即指弘扬佛经教义。
《周易·乾卦》中“潜龙勿用,阳气潜藏”的典故衍生出“潜藏勿用”的哲学含义,用于形容韬光养晦的状态。汉代袁康《越绝书》中“轩辕、神农、赫胥”等上古帝王均被赋予“龙臧”特质,体现隐而不显的智慧。
作为形象化成语,“龙藏”喻指潜藏的巨大力量或危险,强调事物表面平静下蕴含的深层特质。例如“洞顶青龙藏首露尾”的描写,既暗含神秘感又暗示潜在能量。
龙作为中华核心图腾,其“藏”的特性与“显”形成辩证关系,既呼应《周易》阴阳哲学,又暗合佛教“显密双修”思想,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隐显平衡的深刻理解。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或佛教典籍查阅更详尽的释义与典故。
《龙藏》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将龙珠等龙的归宿保存起来并加以保护的行为。
《龙藏》的部首是龙(丷),一共有12画。
《龙藏》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文化。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在古代中国被广泛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为了尊崇龙这一灵物,人们发展出了将龙的归宿保留下来并进行细心保护的习俗和观念,即所谓的《龙藏》。
《龍藏》是《龙藏》的繁体字写法,字形上多了一个“巳”字旁,但义义相同。
在古代,龙的形状常常是由四个丷字相连而成,这与现代《龙》字的形态相当不同。因此,古时候汉字《龙藏》常常以多个丷字相连,形似“䖏”或“䖐”。
1. 他将祖传的龙珠小心地《龙藏》在最隐秘的地方。
2. 为了保护龙的归宿,他终身致力于《龙藏》的工作。
1. 龙宝藏:指龙藏中收藏的宝贝。
2. 龙藏家:指专门从事龙藏或对龙的研究者。
3. 藏宝图:指标示宝藏位置的地图。
龙守、龙祀、龙保
龙亡、龙失、龙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