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君、师皆尊,故常以君师称天子。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 明 唐顺之 《祭祖庙文》:“ 顺之 钦承敕命,视师 浙直 ,顾生杀诛宥,有天命君师在, 顺之 不敢专。”《冷眼观》第二一回:“无奈他此时业已骑虎不能自下,久不有君师在眼里了。”
“君师”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核心定义
指古代对天子的尊称,因君主兼具统治与教化职责,故以“君”与“师”并称,体现其至高地位。如《大学章句》序所言:“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
角色内涵
总结来看,“君师”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与伦理结合的特质,既体现统治权威,又强调道德教化,是理解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之一。
君师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君和师。
君师的意思是指为君主或统治者担任师傅的人,也可指导者、教师,或者是皇帝的侍讲学者。
君师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彳。
君师的总笔画数是12个。
君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左传》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历史事件。
君师的繁体字是君師。
在古时候,君师的汉字写法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是君师。
1. 他是国王的君师,教导国王治理国家。
2. 在古代,皇帝会有很多的君师来教导他的学问和道德。
卓越的君师、忠诚的君师、智慧的君师
导师、师傅、教练
学生、弟子、下属
【别人正在浏览】